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著名的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Wladyslaw Tatarkiewicz)认为,东方美学是"内隐的美学".所谓"内隐的美学"是指"美学思想并不是直接见诸于语言表述,而是首先见诸于艺术作品;它们并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形象、色彩和声音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一些艺术作品中演绎出美学论点".他认为,相对于东方美学而言,西方美学是"外显的美学".所谓"外显的美学"即具有成熟的逻辑理论形态的美学.塔塔科维兹的话不一定全面.因为东方也有"外显的美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西方也有"内隐的美学",如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荷加兹的<美的分析>和丹纳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反映、描绘大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反现代”的经典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生存环境困扰的宝贵的生态智慧,但生态美学强调自然信仰的“生态整体主义”,并不是对人类自身的否定,而是以生命为基点,重建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美学》指出,文学及一切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语言,形象,都属于“外在的形状”;“而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即内在实质。它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魄,风骨和精神”,是作者的审美意识,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之中,隐存与表现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5.
“道”是具有本原和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对中国古代美学有巨大影响。道不是一家一派之道,而是一种以儒、道二家为主,究天人之际的化精神,所以道并不是一个美学范畴。但是,对老庄之道的体道方式虚静,对孔孟之道的追求方式中和都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之“心”“气”两个具有本体意义范畴的综合影响,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美学范畴的独特性就凸现了出来。道对心、气又可以容纳和涵盖,所以,道虽不是美学范畴,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哲学门径。从道的起点出发,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大概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8.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183;巴拉兹的名著《电影美学》(1952)十分具有特色,他在这本名著中,首先对电影理论的功能做出了要求和承诺:“我们需要的是从理论上来理解影片,和这样一种美学,它并不是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去得出结论,而是在推理的基础上要求或期望某种艺术作品。”(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6页。以下引用此书,只注页码)“这种理论不能只是事后总结前人的结论。它应该是一种创新上说的理论,它应该能指示未来,在地图上为未来的哥伦布画出尚未发现的海洋。它应该是一种启发性的理论,是以激发未来的新世界探求者和新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与《吕氏春秋》同属杂家流派著作,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是融贯儒道,立足百家.本文谨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子》中的音乐言论进行思辨性的考量,专从接受美学角度探微寻隐,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三大节点创作主体,艺术作品,接受主体出发,对于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个人主体性的彰显,艺术作品塑造成功后的艺术化包装,接受主体在艺术接受时固有的期待视野及审美态度都有不俗的见解,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开后世接受美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0.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水浒故事兴盛于宋元时期,主要以“说话”形式流传,其受众主要是市民阶层。接受美学认为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因此,其故事能否被市民接受对创作者有直接的影响。在《水浒传》中,尤其是其所宣扬的侠义行为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紫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完整呈现克罗齐美学实绩及其演化的标志性专著至少有二:1901年版《美学原理》与1912年版《美学纲要》。然朱光潜自青年至晚年,大体是以1901年版《美学原理》为参照,来述评对象的。这就未免以偏概全。本文旨在通过对克罗齐美学的较完整把握,依次从“直觉是心灵哲学的逻辑起点”、“直觉对‘心物二元’论的突破”、“直觉与抒情意象的表现”、“直觉与创作过程之简缩”、“直觉与艺术独立的美学建构”等五方面,来还克罗齐一个学术清白。  相似文献   

14.
《奥赛罗》完全超出了一份爱情悲剧或命运悲剧而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含和美学 意义,虽包含悲的成份,但其精神实质却是积极的。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仅仅是悲悲戚戚, 是悲哀,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里恶和善都只能是指行为,而不是恶与善的本身,即不是它 们的实质。悲剧结束后,是喜获得永恒的胜利,而悲则显示出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文化间又存在差异性,导致了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葛文浩的《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并从接受美学角度阐释文化误读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李安在2007年底上映的《色戒》一片,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强烈而持久的回响,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根本的怕是要归结为身体与历史因素,而在这两者之中,身体则是折射历史的代言人,如李安所言:“我们从来没有对爱国主义的这种群体意识,尤其是用女人的这种性心理学来反映它”。其编剧王惠玲也说:“李安试图从人体美学让人们看见这些关系(男性情绪扭曲与女性身心变化)”。围绕身体的论述,并不是为了求证身体背后到底藏匿了什么样的历史真相,而是透过此冰山一角,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等层面,试图总结李安身体美学观念及考察促其形成的时代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中国美学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 ,2 0世纪自这个世纪中叶到 80年代 ,以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等为代表的实践美学逐步占据了美学殿堂的中心地位 ,这一美学流派是以正统意识形态为理论基础 ,又加上对马克思《手稿》的新认识而在新时期的中国美学界大行其道。此派美学在 80年代后半期受到刘晓波等人的冲击之后 ,其在美学界的核心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如何改造、超越“实践美学” ?至 90年代生命美学、体验美学、形式美学、超越美学等纷纷出现 ,企图寻找一条改造、超越的新路 ,它们共同形成了“后实践美学” ,这是 90年代中国美…  相似文献   

18.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布白”本是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作品空白的部分,就是作者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己见部分去思考、去想象,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称颂布白的好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黄宾虹曾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钟嵘《诗品》中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语。空白和充实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整体之中。在不损害客观事物本质,不减少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不是和盘托出,而是找出一个着力点,引一概万,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不仅使作品更富表现力,而且也更具概括性和含蓄性。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