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当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迫使长久以来处于强势媒体地位的传统媒体经历着向现代传播的深刻转型。特别是电视媒体,越来越以大视听形态融合在以互联网为基本传播架构的媒体格局之中。民族旅游节目,是以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旅游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电视节目,如西藏卫视的《西藏旅游》、宁夏卫视的《印象宁夏》、内蒙古卫视的《蔚蓝的故乡》等。在电视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民族旅游节目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成功转型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藏卫视的《西藏旅游》为例,重点探讨其转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羽  张诺 《中国记者》2015,(2):59-61
《乐清日报》将小记者活动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尝试性项目,在传统媒体采编和经营活动中植入互联网思维的一种探索。通过小记者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为商家找用户"的赢利模式,"带着用户找商家"。既着眼报业当前,更着眼报业转型未来,探索如何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开发新的媒体产品、打造新的用户集聚方式和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名列前茅的省级卫视,对发展中的特别是后进的卫视的深度研究比较缺乏。媒介竞争加剧,该类卫视境况堪忧。面对媒体融合的机遇,发展较慢的卫视需认清形势,在窗口期内完成突围,通过"改革"和"转型",走产业发展、资本运营、多元盈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本文作者对"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科学应对挑战、实现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进入历史转折期,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现实问题,传统纸质媒体转型已迫在眉睫。微环境下纸质媒体的媒介融合转型之路更具新意,媒介融合中的纸质媒体的"微"创新——记者微博、媒体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的开通,赋予了"媒介融合"新的内涵,扩展了报道空间,为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提供可能。微环境下传统纸质媒体应进行系统创新,以版面创新为切入点,内容保质为支撑点,渠道建设为发展点,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直面新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用户、大数据分析、HTML5、产品经理……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原本以专业主义见称的传统报业的媒体人,突然变得不那么专业了。的确,在媒体融合大潮中,传统报人如何转型成为"融媒体时代"的弄潮儿,已然成为大家面临的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报人的融合转型也同样不可能一夜成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家居媒体转变成新的商业模式、推广模式和平台建设,传统家居媒体实现了从经营模式到价值导向的全新升级。为了扩大网络化媒体的市场份额,满足未来主流用户的根本需求,新兴、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家居媒体战略转型和价值引导的方向。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整合专业资源和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明确未来的家居媒体行业的新兴价值观和发展战略,增加其影响力,是传统家居媒体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王留 《东南传播》2021,(12):46-48
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阶段,传统对台新闻媒体面临融合转型的新挑战.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打通《海峡新干线》和《今日海峡》两大对台资讯栏目,以两岸"Z世代"为目标受众,以互联网思维优化现有人员和资源的配置,推进新闻媒体纵深融合,孵化出媒体人视频号矩阵"海峡锐评"等新媒体产品,在实现流量变现的同时,也为两岸和平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是"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建设中的一次宝贵尝试.  相似文献   

9.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构建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新闻传播价值,服务集聚用户"两大发展理念,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着重处理好用户、产品、技术、团队与新型媒体平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媒体产业链及业务内容,在媒体融合转型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媒体行业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进步的传播技术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三大藏语卫视开始进行媒体融合,向全媒体转型发展.笔者发现,三家藏语卫视虽然建有多个新媒体平台,且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 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 1.构建互联网全媒体,传统媒体助力新媒体发展 西藏电视台提出“台网融合,以网为主”的全媒体转型发展战略,先后推出微信公众号“最心灵”和“阳光西藏”、西藏网络电视台“牦牦TV”等.  相似文献   

11.
崔妮 《传媒》2015,(23):38-39
大数据时代下,为增强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湖北卫视推出"TV+"战略,注重品牌打造与内容出新.一是用"TV+"重构内容生产,增强广电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用"TV+"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用"TV+"拥抱"互联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TV+"的动力与活力.在这些思路的引领下,笔者结合湖北卫视"中国心、世界观"的定位,以《如果爱》第二季为例,谈谈该节目在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李晓 《传媒》2021,(19):26-28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双重推动下,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成为传媒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为期刊类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读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对包括传播渠道、运营形态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结构性调整.通过构建刊网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开发多样化衍生产品、采取"优质低价"的发展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营机制等创新策略,顺利实现了自身的媒体融合转型.本文从《读者》杂志媒体融合转型的背景出发,探究其融媒体转型之道,以期为其他期刊杂志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技术条件下,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站在全局发展高度为媒体融合做出了顶层设计,媒体融合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对传统主流媒体生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技术优先、跨界融合、服务用户"这三大思维。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走好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既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提升品牌形象和自身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包头日报》近年来的"报网融合"为例,对近年来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侧重点,以期对地方党报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罗定康  黄洪珍 《新闻知识》2023,(6):87-92+96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地面频道原有运转模式失灵,在卫视、自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夹击”下生存空间逼仄。地面频道以积极的新媒体转向与平台化转向为指引,推动自身由传统模式向新型业态转变。商业模式也由传统广告售卖转型为大小屏融媒经营、线上线下活动营销、产业链整合经营等新模式。媒体融合背景下,地面频道正逐步走向精简精办、融合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数字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党报步入了"纸媒寒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危机。移动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革新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党报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党报在危机感和紧迫感中积极寻求融合发展、努力探索创新实践。本文就以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客户端为例,探究传统党报和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通过分析"彩练新闻"的发展特色和用户体验,引发关于传统党报"以互联网思维做新闻客户端产品"的创新转型思考。  相似文献   

17.
高博 《新闻世界》2013,(7):74-76
【摘要】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如何转型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浙江卫视在我国省级卫视中比较有影响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其新闻节目通过转变传播观念、节目形式创新等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本文通过探讨浙江卫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实践,梳理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网络新技术日新月异。基于网络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媒体凭借自由、开放、分享、互动等优势,将众多用户集中于网络平台。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分流传统媒体受众的同时,严重削弱了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传统媒体的经营与发展。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媒体因地制宜,纷纷探索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策略和新媒体转型之路。第三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发展台长论坛"基于这样的背景,试图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的竞合与突破。本文从创新、用户、内容、服务、体制机制、版权保护等六个方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台长论坛"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驱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发展潮流.本文立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 深化媒体转型之路,从它在内容、渠道、用户、平台、品牌、经营和管理七个方面的融合,全面阐释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3):47-52
本文通过基于内容导向的媒体平台战略与基于内容聚合、用户关系为导向的平台型媒体战略,来探讨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媒体转型的进路。内容传播平台的搭建是是媒体发展的传统策略。在"用户+入口+场景"的移动互联网逻辑下,平台型媒体战略以其开放性、聚合性代表了媒体发展的方向。以内容生产见长的传统媒体,可以针对"短板"借力优势平台型媒体,以合作促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