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从知识科普可备生理不时之需、灾害使人更需安全感、暖心广告传递情感和爱、艺术手法满足被尊重的需要和满足自我实现、体现自我价值五个方面对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进行解读。目前我国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广告发布数量和时段与人的生理需求欠合;二是不同类型受众的安全感需求程度不同,且接受习惯有异;三是广告主题单一,情感和爱的需求满足过剩。为了灾害主题类公益广告更好服务大众,提出以下建议:广告常态化传播以备生理不时之需;安全需求要因人而异,广告传播应量体裁衣;丰富广告内容和形式,打破暖心广告扎堆状态。  相似文献   

2.
春晚公益广告不仅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还在弘扬中国传统“家文化”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分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和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三类,并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展现,得出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占多数的结论。其中,“家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家文化”的概述,从“小家”和“大家”两个层面浅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对“家文化”的建构。最后从广告创意策略的研究角度,探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采用情感诱导型的创意策略,用真实的叙事、细腻的感情和与时事结合的特点表现“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8,(12):83-96
"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世界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国主流媒体是继承、甚至强化了东方主义所倡导的"东方和西方尖锐对峙"的"对立"叙事,还是开始向"对话"叙事演变?为探析该问题,本文首先对东方主义和新东方主义,以及查尔斯·泰勒的文化沟通本能论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华盛顿邮报》等三大知名报刊进行了批判性话语分析。分析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并没有在两种叙事模式之间进行唯一的选择,而是采取了"对立"主导和"对话"渗入的混合模式。一方面,因杂揉了浓厚的美国例外主义和凸显了"美国穆斯林"这一新叙事客体,"对立"叙事的主体框架变得更加难以辨识;另一方面,"对话"叙事的内容以展现美国对自身战略的反省,传达伊斯兰国家的"声音",以及弱化各类报道的对抗语调等形式呈现,为伊斯兰世界与西方世界开拓对话空间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声屏世界》2013,(2):84
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2中国年度电视掌声·嘘声"论坛中,由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制作、播出的廉政公益广告《底线篇》获得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赢得了年度电视掌声。活动的"致掌辞"中写道:"《底线篇》公益广告,简短有力,不喊口号,却直接赢得民心,好看耐看,它为尚显虚弱的电视公益广告,特别是廉政公益广告作出了积极的引领。"《底线篇》邀请中国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出演,  相似文献   

5.
在2012年公益广告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央电视台发布了《留守儿童》、《水土流失》、《得蛙蛙》系列公益广告"超载篇"、《爱的表达式》以及《古迹保护》五支新公益广告片。边角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导演张不、北京葵友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崔凡以及《爱的表达式》创意者张德元等制作方代表也来到现场,讲述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6.
公益广告是为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提供报务的,除了要达到一般广告所需的传播效果之外,受众还要使用它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刊播的公益广告能够满足受众自身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爱、归属和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跨文化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摆脱不在场的尴尬处境,"崛起"为西方世界中的"强大他者"。中国的崛起虽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构作用,但"中国威胁论"却再度升温,遮蔽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描述的可能。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叙事话语作为中国的民族身份的自我想象,规避了"和平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可能,将抗争性话语演变为对话话语,为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对话寻找到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伴随全景技术的发展,比如全方位实景图像以及VR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地运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广告行业也不例外。全景技术的体验优势能够和广告行业很好地融合,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因此也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全景技术在公益广告中的运用,分别从视觉上推动叙事、听觉上促进叙事、情感上引导叙事这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公益广告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将该类公益广告的主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与整理,对不同的受众进行了问卷调研,并通过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受众的反馈情况作为研究重点,找到该类公益广告的优缺点,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的改进及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确立全员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宣传观",以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认同为目标,在统筹全局、创新方式、拓展路径等方面下足工夫;要以"敢讲"+"善讲"的姿态和作为,让世界更充分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全面走向世界,为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强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其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爱人"、"忠恕"、"克己复礼为仁"、"恻隐之心"、"无伤之仁"。爱人包括"自爱"和"爱别人",由于"爱则利之",必然导致许多利益冲突,顺着这一逻辑出发,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以及"忠恕"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11):47-53
网络求助文本是求助者通过话语寻求社会救助的一种实践形式,通过对"轻松筹"、"微爱通道"的三个案例的话语分析发现,求助者通过伦理叙事、自我标签化、道德化叙事建构自我的"弱者"身份,通过"悲情叙事"进行情感感染及动员,通过"自证""他证"方式建构与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整个话语表达的核心在于构建求助者和潜在救助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从分析来看,目前的信任关系主要建立在道德因素、熟人社会网络、语言的认知及判断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张露 《今传媒》2013,(6):155-156
2013年央视的蛇年春晚,惊喜之余不外乎感动,31年来,春晚首次插播了公益广告。而在春晚播出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央视各频道密集式播放了以"回家"系列为主的大量公益广告。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公益广告准备占"山"为王的号角?假如商业广告从此逐渐走向"衰落",公益广告实现一家独大的主导统治,这个假设的可行性究竟在哪?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公益广告"压制"商业广告的可行性未来。  相似文献   

14.
正承担社会舆论导向功能的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其受众范围一般比较广,面向的是普通大众。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是否采用广大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往往直接决定了一则公益广告的成功与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议论文写作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类似,公益广告也可由三部分组成:主题、内容和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公益广告的主题一般是确定的,所以,笔者从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广告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时期,在设计风格的探索上群雄并起、精彩纷呈,初始的公益广告只是用单一的叙事方式来对受众进行规劝或是说服,不具备现在媒体播出的多种多样公益广告的叙事方式。在播出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陈洪波 《东南传播》2011,(10):23-26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公益广告运作机制及其问题。笔者认为,制约中国公益广告发展的根本在于其运作机制未能理顺,应该大力培育公益文化、建立独立于政府的公益广告组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及注意广告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7.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激动的心情相似,却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国叙事.奥林匹克五环见证了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体育事业的进步,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连接,因而,当下的我们不用再对五千年的文化一一赘述,而是更多地把"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媒体也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浓墨重彩走向...  相似文献   

18.
范素锋 《声屏世界》2012,(7):107-112
公益广告对于社会文明的倡导、传播和推动起着重要作用。2011年底,中央电视台启动了"汇聚力量,传播文明"——2012年公益广告项目,推出了成立"公益广告专项机构"、推出100支以上电视公益广告、拨出专项资金投入公益广告创作研究、组织央视优秀主持人及各界名人拍摄公益广告、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公益广告片、安排更多时间播出公益广告、呼吁并推动设立中国国家级公益广告奖项等七项举措。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央视在公益广告上的投入也不遗余力,取得了非常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记者摇篮》2012,(2):58-59
中国饮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枝繁叶茂,万里飘香。什么节日吃什么,什么节气吃什么,更有许多寓意和讲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以食为天",自古老百姓爱讲究个吃:吃香的,喝辣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更爱讲究个吃:那叫美食享受——  相似文献   

20.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