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熟视无睹,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生活和数学割裂开了。我们知道,学生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体验和感悟是时刻伴随认知的两种生活形式。如果数学教学只有认知,没有体验、感悟,那么我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的统一。它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了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因而,  相似文献   

3.
英语课程倡导情境化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开放式学习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从学生生活感悟、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来活化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实践运用更具有深度。  相似文献   

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自然教学中 ,逐步改变教学观念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1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其实 ,每个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上的 ,吸收、接收知识如果缺乏主体建构 ,缺乏认同感 ,…  相似文献   

7.
翻开中学物理教材,不难看出其中所溢出的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念。极端强调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的世界里。多年来形成的应试升学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和学生视教材为“圣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教学中只注重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活动、意志活动等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缺乏体验、感悟等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更是流于形式,多是采用政治标语式、口号式的强制灌输,这不仅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完成,而且还使学生形成了讲大话、空话和假话的不良品质。为此,教师…  相似文献   

8.
体验性学习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其特征是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和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一、体验性学习的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验、感悟与认知,共同构成了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式,体悟式学习是一种倡导自主学习精神,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提供自主学习支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气的学习方式。体悟式学习始终追求这样一种理念:让学生真正从心灵深入发出对新认识、新事物的可求性和可知性,并在尊重的体验中学会尊重;在真诚的人验中学会真诚;在爱的体验中学会爱;在探求的体验中学会探求;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会成功……思想品德体悟式学习包括动机激发、活动体验、自主建构、反馈外显等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语文是生动生活的再现,是人类心灵升华的舞台,是活泼的情趣乐园。进入那人类精神的宝库,我们以及学生们都应该乐而忘返。”然而,曾几何时,语文的诗意消失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的情趣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体验和理解,感悟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一些实例,叙述如何启发学生感悟,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维法则,揭示事物的本质,学会更深层次的思考,开发出学习潜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2.
职业体验是新版《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四种课程实施方式之一。所谓职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是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链接,发展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文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结合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实际,关照教学实际,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提出了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职业体验方式实施的基本策略:链接生活,指导学生丰富职业认知;立足实践,引领学生体验职业技能;反思对话,推动学生感悟职业精神,为小学生培养职业兴趣奠定认知和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3.
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框架,树立"大实验教学"新理念,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等实践性活动的过程纳入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病毒探秘、实践操作、情境体验,形成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科学生活能力,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孕育学生的生命担当与价值追求,探索素养培育的新路径,给学生上好生命成长之大课.  相似文献   

14.
黄锦国 《广西教育》2014,(45):114-115
正教学情境是联结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实现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我成长。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升生活经验(一)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自我对话、与生活对话的一个过程,看作是一个让学生充分经历思考、探究、体验、感悟、发现的过程,基于以上的认识,在确立《快手刘》(苏教版第九册)一文的教学目标时,我把目标定位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快手刘”变戏法之快。同时凭借教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中应努力做到: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让学生品行得到内化;学会生活,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生活,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五年级学生对生命的历程、科学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认知还相对模糊,也没有深入的体验。在苏科版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17课“拥抱生命”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陪伴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开展了“感觉生命—感知生命—感受生命—感悟生命”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体验活动,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在生成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形式应“侧重于有学生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生活资源为依托。以主体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一、以教学需求为宗,优化组合素材学科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课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体验感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通过课前要让学生走进纷繁复杂的生活,为课堂学习提供第一手宝贵资料;课中围绕课前了解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去感悟、思索,以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参与社会实践,以践行道德认知,将道德认知植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这三个方面阐述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