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币探索     
秦铸币开始于秦献公、孝公时期,秦惠王“初行钱”开始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秦始皇统一货币是秦币发展的鼎盛时期,秦二世“复行钱”使秦币衰落。  相似文献   

2.
“圜道”论自《易经》系统地表述出来之后,便广泛地散播开来。从哲学玄想到文艺创作,从科学研究到宗教信仰,从时空意识到社会历史,从宇宙理论到手工技术,凡是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就可以发现循环观念的踪迹和影响。它作为一种理性观念的内在因素,渗透到社会理性精神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至今的一种牢固的思维习惯而与整个中华文化熔铸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秦汉铜币"半两钱"上的铭文"半两",是春秋战国时秦国货币的形象识别符号。"半两"造型,源于炎帝神农氏部落图腾徽标:"神牛"和"神羊"。以图腾徽标作为国家货币识别符号,是中国古代造币传统。"秦半两"使用以枚数计算,不用"两"作计量单位。"半两"不是货币计量单位,"半两钱"也不是"记重货币"。  相似文献   

4.
唐五代的助礼钱与诸司礼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礼钱是唐五代时期藩镇进献给朝廷用于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经费。诸司礼钱包括光署钱(光省钱)、光台钱、光院钱、光学钱等,是唐五代时期的三省、御史台、翰林院与国子监等机构,向新任职的官员、检校或兼任本司的官员以及从本司升迁的官员所征收的礼钱。诸司礼钱主要作为这些部门的公使钱使用,如用于公廨维修、食料开支、购置办公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开支。唐五代的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弊政,是唐后期及五代时期财政开支紧张的一种折射,对后世尤其是两宋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其所沿袭。  相似文献   

5.
《书·秦誓》并非学术界一般所说的是秦穆公的“悔过书”或“罪己诏”,它反映的是秦穆公尊贤使能的用人思想。《秦誓》作于秦三帅在崤战败后被遣归来的秦穆公三十三年。此时秦军将士喧哗滋事,其真正原因应是秦国将士借秦三帅失败之机掀起了反对外来将帅及其卿大夫的事件。秦穆公便借机宣讲了他的人才思想。秦穆公的人才思想在春秋中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它为秦穆公称霸诸侯、战国时秦国能彻底变法而迅速强大以及最后统一天下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7.
春秋占国时期,秦国学术文化较关东诸国落后,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秦国文化传统不够深厚;二是秦国的价值取向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三是秦国统治者所推行的轻文政策;四是秦国地处偏远,社会未发生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中唐以后出现的“钱重物轻”现象,与建中初年改行两税法密切相关,不是社会生产发展、产品增加的结果。中唐以后,铸币成本提高,货币材料(铜)升值,引起货币本身价值升高,商品价格下跌。同时,由于货币积藏、销铸货币为器物现象严重,致使大量货币成为贮藏货币或不复存在,加之唐后期货币发行规模大幅度缩减,而货币需求却急剧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需矛盾加剧,通货紧缩局面日趋严重,所以货币价值不断升高,商品价格也就随之日益下跌。“钱重物轻”现象使广大农民深受其害,并加剧了弃农经商之风的盛行。  相似文献   

9.
秦成都“与咸阳同制”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早期成都城在咸阳西城东廓的观点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其主要证据即是认为成都“与咸阳同制”的是城市平面布局。通过对古代文献源流的辨析,现代各家结论的评述,可见成都“与咸阳同制”的不是城市平面布局,而是政治经济上推行的秦国制度  相似文献   

10.
秦人原处于西陲,长期与戎狄为伍,政治、经济、文化远落后于东方中原各国。诸侯之间的会盟,也不邀请秦国参与。各国实际上将秦人当作戎狄看待,诸侯卑秦,可谓一语中的。秦孝公深以为耻,乃奋起改革,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国面貌为之一新,遂崛起于西方。纵观秦人崛起的历程,是落后战胜先进,野蛮战胜文明的历史。以哲学的术语言之,是二律背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秦亭考     
秦亭,古地名,简称秦,是秦人受封的始祖非子所居邑,也就是秦人的发祥地,秦国、秦朝的来历即本此,所以考证它的确切位置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迄今出版的无论是工具书还是专家论著,均未弄清秦亭的具体所在.例如新版《辞海》的“秦”条,就说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著名的古史专家顾颉刚先生在他的《史林杂识》和《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等论著中说的更含糊:“(秦)地在今甘肃天水县的秦亭.”一般论著则通称秦亭“在清水县境”.这些说法都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秦国由一个氏族部落发展为诸侯国,并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任务,其中的地理因素不可忽视.秦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郑国渠的修建,使农业迅速发展,为其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偏居西陲,社会环境稳定,使其本国国土免受战争摧残,同时也能集中精力迎敌,向东扩展;国内民族成分复杂,与少数民族的长期混居交流,使其人口增加,兵源充足且士兵体格强健;广阔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域,适宜放牧,为培育优良战马提供了条件;秦国与戎狄接触较多,直面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间的冲突,统治者头脑更加清醒.秦国的独特地理条件为其东进提供经济保障,也为其阻止他国入侵提供天然屏障,加速了秦统一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论秦的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的立国一般认为是秦襄公被封为诸侯时,但从秦的发展来看,秦的立国经历了一个过程。从非子到襄公,秦的实力不断增强,控制的地域不断扩大,到文公时,形成了地域性的秦国。在这个过程中,秦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治制度,周、秦关系则微妙而复杂,且充满了矛盾和利害冲突,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14.
《大招》,屈原所作,《招魂》姊妹篇,也是屈原在民间宗教文艺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杰作。“二招”的区别,主要在于:《大招》招怀王生魂,约写于顷襄王二年怀王被拘秦国而外逃不遂之时,诗中充满热情的呼唤;《招魂》招怀王亡魂,约写于顷襄王三年怀王客死于秦而屈原被迁涉江南行途中,通篇弥漫一种绝望悲伤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赢秦族起于山东大汶河沿岸的“赢”地,夏禹时封于河南范县的“秦”地,秦人起源于东方。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将陇山以西的居民称为西戎民族集团,说它是游牧民族。实际上问题比较复杂,这一地区在古代除广大的土著外,尚有三皇等族及五帝之族,还有苗及北狄等族。这些氏族或部落先民皆为定居农耕之族。黄帝时期戎族(土著)中的一部分称羌,戎与羌在夏代转为半耕半牧民族;华夏结合戎族的一部分,则一直定居农耕,至夏末称氐族。商代时期,甘肃武威以西的羌族、兰州以西和青海湖以东的戎族,由半耕半牧转为游牧民族;居于兰州以东的氐族仍为定居农耕民族,交错相居的戎族、羌族则为游牧民族。西周见于记载的是不同称谓的戎族,几乎不见羌、氐,是皆以强盛的“西戎”统称之故。商末嬴姓方国余民被逐于“西垂”(今甘肃天水)后,沦为戎地的半耕半牧民族。周懿王时期,迁秦遗民大骆与子“非子”族于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与同族先民相聚。周孝王时期,非子邑之秦,成为附庸国,揭开了陇右历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秦墓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宏富。总结起来大体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及墓葬的分期与编年、秦人来源、葬式与社会等级关系、洞室墓以及墓葬制度等若干研究方向。目前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深入研究秦墓的基础,但在墓葬制度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从墓葬视角对秦国社会变迁的系统考察、秦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和不甚明了之处,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8.
约自公元前2700年至前697年的2000年间,源出五帝,三代显贵的早期嬴秦民族及早期秦国在今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礼县,天水市的张家川县、清水县,以及陕西省宝鸡市的陇县、陈仓区、眉县等13个县区内,形成了"西垂"、"秦邑"、"新秦邑"、"汧渭之会"、"平阳"等五大军政中心。西垂是商末至春秋初期300多年15世早期嬴秦民族创业发展、复兴建国的中心,正是在今甘肃礼县、张川县、清水县等地,早期秦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全面酝酿并形成了自己的文明。秦人先世的东夷嬴姓血统族源,其部族西迁西垂、受封秦地、西垂建国尤为秦早期文明的大事。嬴秦部族活动区域及早期秦国的疆域、秦早期部族首领及国君的活动中心和葬地等重要历史问题,在甘肃礼县、天水一带的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先秦文学、民俗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秦早期文明的重大史事、特征及内涵对于中华文明发展史深远巨大的影响则更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同派法家的重要著作,成书在秦昭王末年。它是商鞅变法(前359—前338年)至秦昭王时期(前306—前251年),约百年左右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进行变法革新,防止奴隶主复辟,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总结。商鞅(前338年),卫国人,是战国中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大变动时代。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在中原各诸侯国相继夺取政权,但奴隶主复辟势力仍很强大,“他们反抗的劲头正由于他们的失败而增长了千百万倍。”加之,新兴地主阶级又缺乏巩固政权的经  相似文献   

20.
关中民众的重利轻义之风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游牧族文化的影响,一是秦国商鞅之法以利诱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