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城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媒体时代,“河北省文明城市创建市民常态监督平台”搭建群众与职能部门沟通桥梁,畅通城市治理多方参与渠道;坚持人民至上,以群众满意度等作为评价标准;建立科学运作机制,确保文明创建“无死角”;依托大数据技术,利用开放共享的动态数据提升治理透明度与科学性,用新技术、新机制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14,(8):26-31
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再次向来自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的重要阐释不仅为两会预热,也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指引。习近平说,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相似文献   

3.
《淮海晚报》坚持都市报定位,以“离你最近的新闻”的城市叙事自觉承担传承城市记忆的社会责任,与地方文化形成互动,再现了人文历史风貌,开拓了本土意义的城市主流传播新格局,也增强了城市“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十二五”时期淮安由传统都市向现代意义的生态城市转变,以《淮海晚报》为代表的城市党报传媒要在“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主题下给城市意象重新编码,为城市形象、城市精神在现实层面的树立奠定重要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出路.要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洪流,积极参与构建城市文化与产业发展中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4.
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民工既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又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是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农村——城市——农村的循环模式形成了农民工进城后的“受者”与返乡后的“传者”角色。本文认为发挥农民工的传播功能需要各级政府树立“信息社会”理念、大众传媒设置合理全面的“农民工议题”、提升农民工的大众传媒素养。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的“血脉”、“神经”和“生命线”,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挥城市功能、确保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由原来的给排水增加到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电视网络等十几种。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是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重要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6.
城市书房是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迭代创新的时代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当前城市书房创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布局向乡村拓展,资源供给向精准化拓展,平台功能向多元化拓展,场馆建筑向地标化拓展,服务范围向城际化拓展。政府角色定位、社会力量波动、运营成本补偿、同业混营边界等问题是城市书房发展焦点。业界、学界、政界及公众等普遍关注城市书房建设,也存有困惑和质疑之声,从建设方式、资金保障、治理方式、均衡发展、业态融合等方面建好、管好、用好城市书房是推动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传统的决策范式难以满足当前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危机治理需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一种融合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数据-智慧”决策范式正在形成,应急情境、决策主体、方式方法、应急流程和决策目标也随之发生深刻转换。同时,依托“数据-智慧”模型的自动决策和人机协同决策功能,可以创新危机决策运行机制,驱动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不断趋向于智能化、快捷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8.
值此《北京档案史料》创办2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向北京市档案馆、向《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预祝“档案史料与现代城市发展学术讨论会”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手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塑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已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如何深刻地理解、把握城市品牌形象?应采取哪些传播手段更快、更好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本文拟对此作探索性研究,以求教于方家。城市品牌形象及其特征要想做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  相似文献   

10.
大连港东部港区始建于1899年,是大连商港建港之开端,是大连现代城市诞生之发祥地,是大连城市百余年发展历史之见证。随着国家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港口发展空间向大窑湾转移的实际,为了中国北方“维多利亚湾”的崛起,大连港东部港区面临拆迁改造。  相似文献   

11.
林哲杨 《传媒》2023,(24):91-93
随着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风景,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媒体持续聚焦的对象。对城市文化的呈现与传播,既是透射城市社会运转的应有之义,亦是记录普通人生活意蕴的社会责任。本文从“都市戏剧”的理论意涵出发,认为“原真性”与“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呈现的两个关键镜头,并立足二者的组合互动,以“传媒—文化—治理”为核心线索,提出城市文化呈现的理论进路与实践议程。  相似文献   

12.
张萱 《出版广角》2015,(5):85-89
“后殖民城市”的形象建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后殖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自20世纪中期以来,依据“建构者”角色的不同,“后殖民城市”形象可被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两个阶段中建构主体的特点以及由它所建构的城市形象进行分析,重点提出当下建构主体的转型与新特征,尤其通过对媒介融合语境的思考,不仅能够为“后殖民城市”形象注入新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由西方书写的传统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博物馆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二是泛指在现代城市中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种类型的博物馆;三是特指以城市历史与发展为展示主题的“城市博物馆”。本要探讨的就是这一特定含义的“城市博物馆”。[编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聚落形态。今天的“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现代文化的辐射源头”。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异质性,认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同时认为“不同城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差别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阳 《出版参考》2009,(15):21-21
本刊讯 在中国城市陕速发展并面临复杂的矛盾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城市发展史》首发式暨中国城市史与现代城市建设论坛”于7月23日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傅崇兰教授等人撰著的《中国城市发展史》突破了传统的城市史写作框架,对城市史的体裁、内容和理论方法均有创新,并注重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研究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铮  熊澄宇 《新闻知识》2007,21(5):23-25
一、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聚落形态。今天的“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不仅是现代文化的集聚中心,也是现代文化的辐射源头”。当今的城市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是肯定文化的异质性,认为“文化可以全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同时认为“不同城市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差别很大……城市特有精神文化……对城市价值体系的状况及其变化有着重要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郝萍 《新闻战线》2023,(2):36-39
全媒体时代,媒体应勇担智库使命,提升问题发现力、价值判断力和战略预见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武汉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武汉广电)用大融合思路,以内容产品为载体,探路“社会治理+引领消费+城市转型”,迭代“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推动媒体数字化智库化发展,用智库成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内部社会经济转型和外部环境推动的双向、激烈演进过程,城市外部空间的迅速扩张和内部空间的剧烈重组在同时进行。“拆违”涉及到城市土地再开发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方面面,“拆违”和城市土地再利用都属于现代城市更新中的一部分,在“拆”之后,更重要的是土地再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石家庄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后,开始向国家园林城市迈进,2007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未来三年将投入338亿元,拉开省会城市“三年大变样”攻坚战序幕。建设新区,拓展城市空间,石家庄市将以创造“山水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北跨、西进,着力打造以“北水、西山、古城”为特色的滹太新区、西部新区、正定新区和山前工业区等。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规划蓝图,完整地保存石家庄市园林绿化档案的时机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城市书房不仅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彰显和促进社会公平、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平台和载体、为PPP模式提供新的实践场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等。政府和公共机构、市场主体和公民社会组织等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都应将城市书房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