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意志等核心素养,实现“以劳育美、以劳强体、以劳增智、以劳育德”的劳动教育目标,成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以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劳动教育和资助育人共同聚焦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资助育人实践内含树立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劳动知识素养、涵养劳动精神品德等育人目标和育人功能。目前,我国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的主观分类和矮化,技能素养塑造中认识坍缩和内容设限,劳动品格培养中态度消极和行为惰化等育人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用好以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资助育人抓手,保持经济帮扶与劳动素养培养的协同并进,紧密结合精准资助育人和劳动教育组织保障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资助育人中劳动价值观缺陷、劳动素养培养不足和劳动精神虚化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资助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3.
“生活·实践”教育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提出了以“六力”为核心的学生素养观。明晰“生活·实践”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与价值意蕴利于推进当下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促进教学方式贴近实践、驱动教育评价维度多元。为具体落实“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发挥“生活·实践”教育作用,应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政策做好顶层设计;确立知行合一教法,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评价维度,围绕学生素养展开评价活动。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理论引导,为落实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曼婷 《知识文库》2023,(10):196-198
<正>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学校劳动教育在课程创新、方式变革、专业师资、创新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伴随“双减”的深化落实,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内容更加需要关注。本文将对“双减”逐步深化以来,学校巧用劳动教育,面向学生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与反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为:“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难于开展,学生劳动核心素养亟待培养。多角度、多层面研究中职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根据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及内涵逻辑,科学设计中职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规划科学的培养策略,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形成,提升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如何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探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路径?这是当下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开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自1998年开展劳动教育以来,基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的育人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劳动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从而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对劳动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革势在必行.研究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劳动教育,发现其具有结构开放和多维互动两大基本特征;蕴含了以培养学生良好劳动素养为价值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内涵.但同时其也存在诸多生态病理:智能工具泛滥应用导致劳动育人的价值理念失衡;劳动教育内容最适度原则部分失效;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单一阻碍劳动教育发展;劳动教育的场域窄化导致教育生态链联结脆弱.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应对策略:坚定劳动育人的精神旨归,合理运用智能工具;遵循最适度原则,创设和谐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多元协同、全面客观地评价劳动教育质量;践行心行合一的教学实践,巩固劳动教育生态链.  相似文献   

8.
林晓琳 《知识文库》2023,(8):113-116
<正>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五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多学科融合理念,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劳动专题教育实践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教育,落实三个层次的中职劳动教育目标,培养正确劳动观,提高劳动技能,感受职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总结在中等职业学校遵循"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审视中职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学生、教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四个维度剖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憾,探索立足家长、学校、社会、行业企业教育多元化,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思政教育为牵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劳动品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了让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落地落实,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素养导向,标准驱动”“课程落实,整体融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三维多元,全程评价”为基本思路与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劳动教育评价因其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发展缓慢,建立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有效发挥育人功能的时代课题。为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厦门双十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路径,经历“萌芽——初探——发展——成型”阶段,践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目标确立”“构建科学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为核心,建立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等革新举措,并根据实践反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旨在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劳动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基于全“时域”贯通、全“场域”覆盖、全“领域”渗透、全“视域”参与的策略,强化劳动教育在时空环境中的情境创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以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掌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并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品质等四方面推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发挥“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夏雪梅提出,“微项目式学习是指某个主题下由若干种预设活动组成的一个教学任务链,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间段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微项目式学习可以成为实现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在项目式任务中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技能意识、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措施。面对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所遇到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等难题,高职院校要紧抓改革发展机遇,构建体现新时代要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反馈,发挥劳动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娟 《天津教育》2023,(2):162-164
<正>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明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指导纲要》围绕此目标,提出了诸多教学建议,如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层面获得发展。众所周知,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育人性。尤其语文教材的阅读板块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如劳动榜样、劳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工匠精神以卓越信仰为引领,内蕴劳动奋斗“求真”、创新奉献“向善”、精益求精“崇美”的深刻内涵,激励高职青年在理想、实践、道德、态度向度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饱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青年劳动价值观教育,以卓越理想教育为起点和主线,通过奋斗幸福观、创新奉献精神、精益态度培育,引导学生信仰求真、信仰向善、信仰崇美,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辅之劳动素养教育,促进高职学生工匠人格的塑造、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双创育人与劳动综合育人高水平发展,采用社会调查、逻辑思辨、历史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型高校双创育人与劳动综合育人连带共生与嵌套关系。研究发现,新时代必然劳动需求向自由劳动需求转变的征兆已经显现,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劳动育人恰逢其时。但应用型高校劳动育人与双创育人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实际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低。新时代创造性劳动将成为主流,劳动育人需要注入创新创业核心元素。双创育人与劳动育人存在教育目标的包容性、教育理念的统一性、教育内容的梯次性、教育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和师资队伍的同源性。建议创新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机制,探索书院制综合育人培养模式,引导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以一对一培养学生“三创”综合素养;探索实践育人、体验式育人、问题导向育人新模式,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拓展育人场域,推动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立体化劳动综合育人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胡皓月 《林区教学》2023,(12):95-1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现实困囿,基于“大思政”视角探索式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三全育人”和“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关意见提出之后,高校后勤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和劳动教育。但由于主责厘析不准确,导致高校“三全育人”片面化、形式化,无法纳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相关的育人配套条件也不成熟,育人积极性不高。要使高校后勤“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统一的“三全育人”学生培养体系,后勤作为劳动教育主要实践基地,应当参与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制定,申报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学校应配套好相关“三全育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