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最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中职学生作为主体,将能力作为根本,要以专业为基础,注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在中职语文实际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对教材整合、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学的策略、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材、教师、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教材是审美对象,教师是审美主导,而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的主导艺术和学生的主体艺术完美的统一,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实践性。教师要树立语文的实践意识,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实践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凸显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多运用一些有利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师点拨等。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过程性。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由少变多、能力由弱到强、运用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语文教学要保证学生有一个充分学习的过程。学生读课文,一遍不理解可以让他读两遍三遍,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语感和理解力。学生讨论、质疑,也要给…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一个"情"字。对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更要把握好情感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在作文教学中,教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至少有三个因素参与到审美教育中来,那就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语文教材是审美的对象,而教师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对象,兼有这两个方面的职能,在学生和语文教材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三者间关系如下图:  相似文献   

6.
黄春风 《教育艺术》2005,(5):31-31,34
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点出发,坚持采取教材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三位一体新的教学观念,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作为极富人文色彩的一门学科来说,语文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领悟,让文本促使学生情感升华.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生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的重视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综合素质。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育的承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审美对象。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从身边最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事物着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就是指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也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等对立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作为一个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认识世界的过程;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过  相似文献   

10.
马安明 《考试周刊》2010,(36):69-69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就教材开展教学,不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学习实际,是无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系统的教学活动中,有三点基本要素是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教师是教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领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象;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辅助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集中承载者。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综合、完整的系统,而整个系统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应该时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学生、语文教材应该是教师反思的三个基点。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的课改要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在这基础上再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中的知识,然后针对知识点创设教学的情境,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及时总结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一、用好教材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 ,是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有利时机。语文方面的审美能力即指通过审美感受、审美情怀、审美想象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要培养学生具有这些审美能力 ,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采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 ,又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事物、美的色彩、美的境界、美的人格 ,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先说感受。《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若把…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处主体的地位。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是中学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全面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当前历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历史教学怎样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我们的体会是: 一、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 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大纲规定了本科教学总的指导思想、自的任务与教学的具体要求。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才能  相似文献   

16.
成人教育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就要研究影响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所起的作用,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措施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是重要的课型,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活用教材,并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引导,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一、站在学生角度,灵活运用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凭借,是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重要范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让小学生乐于学习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研读语文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掘课本中的丰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有机构成。语文教材反映着美的各种形式,直接表现艺术美,并折射着自然美、社会美等因素,这些因素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应地构成了语文审美教育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审美的积极主动者。他们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在物我交融中感受愉悦,在情感徜徉之中获得启迪。因此,首先要将学生转化为审美的主体,将  相似文献   

19.
<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一、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引导、组织作用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老教法,真真正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就需  相似文献   

20.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是在教学中运用教材把美的享受带给同学们,同时让同学们获取知识、明辨是非、懂得善恶、分清美丑、陶冶情操,形成美好高尚的品德。因此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德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学要更有特点,更有实效。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的审美因素,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把审美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