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苯酚的熔点43?℃,密度1.071g/cm3,常温时微溶于水,高于65.9?℃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取苯酚晶体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蒸馏水,振荡后得水的苯酚溶液,继续滴加蒸馏水,振荡后得浊液,此浊液是苯酚液体分散到苯酚的饱和的水溶液中后的乳浊液,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是苯酚的水溶液,下层是水的苯酚溶液,向分为两层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得苯酚钠溶液,此时液体是均匀的,向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所得苯酚就不是固体,而是液体,要分离出生成的苯酚,就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而应该采取分液的方法.要得到纯净的苯酚,可向含水的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五氧化二磷(不能用氧化钙)吸水后蒸馏可得.  相似文献   

2.
苯酚的熔点 43℃ ,密度1 0 71g/cm3,常温时微溶于水 ,高于 6 5 9℃时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取苯酚晶体少量置于洁净的试管中 ,滴加几滴蒸馏水 ,振荡后得水的苯酚溶液 ,继续滴加蒸馏水 ,振荡后得浊液 ,此浊液是苯酚液体分散到苯酚的饱和的水溶液中后的乳浊液 ,静置后液体分为两层 ,上层是苯酚的水溶液 ,下层是水的苯酚溶液 ,向分为两层的液体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后得苯酚钠溶液 ,此时液体是均匀的 ,向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反应在常温下进行 ,实验所得苯酚就不是固体 ,而是液体 ,要分离出生成的苯酚 ,就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 ,而…  相似文献   

3.
中师化学第二册第132页的演示实验11—2中是这样说明的: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苯酚晶体及水,振荡试管,试管中会出现浑浊液;再逐滴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试管,溶液变澄清、透明。而在实际操作中,振荡试管,苯酚晶体减少但不能完全消失,而溶液始终是澄清的,并不出现混浊现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振荡,苯酚晶体消失,溶液仍为澄清的。这样,苯酚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并不明显。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改用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现行普通高中化学第三册114页总复习题第1题的(11)小题:现有以下8种有机物;A.乙醇B.甲苯C.苯酚D.苯甲酸E.葡萄糖F.蔗糖G.乙酸H.乙烯其中①能跟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的是一.②能跟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反应的是..③能使氯化铁溶液变紫色的是..④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一.⑤在常温下能跟溪水发生反应的是一.③在一定条件下,能跟竣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是_.学生常根据教材内容写出如下答案:①E;@C、D、GZ@C;@B、H;@C、H;@A、E.相应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也正好与之相符.然而就在笔…  相似文献   

5.
许龙福 《学子》2013,(12):32
同学们在学习了酸碱盐以后,经常会接触到当一个复分解反应发生后,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感到比较困惑,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摸索,现总结如下。一、判断方法和思想仔细读题,写出题中涉及的所有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方程式作如下分析,这个反应恰好完全了吗?如果恰好则只有生成物,如果没有恰好则除生成物外,还有反应物中的一种(注意充分反应不能所有反应物同时存在)。如: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首先写出方程式:HCl+NaOH=NaCl+H2O,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或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本题的溶质有三种情况:(1)氯化钠(2)氯化钠和氯化氢(3)氯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及氯气与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统编教材中只是进行了文字叙述,并未设计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不能充分理解,只能做简单的机械记忆,尤其是缺乏感性认识;对氯气在水中溶解的...  相似文献   

7.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常发现学生对—些问题忽视或曲解,因此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向学生特别指明或澄清,现归纳十例供大家教学时参考。一、甲烷的氯代反应。反应物是“氯气”、“液氯”(气态甲烷与液态氯接触机会少,反应慢,故实验时不用液氯)而非“氯水”。因为甲烷和氯的取代反应是一个氯分子首先吸收光能,均裂产生二个活性质点——二个氯原子 Cl·后而发生的典型的游离基反应,即没有氯原子产生,反应便不能进行。“氯水”在光照下不能产生氯原子,因而甲烷不能与其发生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实验在高中教材 (试验修订本 )第二册中是以演示实验出现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苯酚与溴的反应很灵敏 ,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与定量测定。”很多学生把这句话绝对化 ,认为什么情况都“很灵敏” ,而造成解题中的失误。且看“中国考试”2003年第3~4期中的一道题 :在烧杯中放入5g苯酚 ,再加入10g水 ,充分搅拌后静置 ,取其溶液5mL于试管中 ,再滴入浓溴水2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产生白色沉淀B.无沉淀产生C.溶液分层D.以上均不对该题答案选择的是B ,那就说明苯酚与溴的反应还是…  相似文献   

9.
题目 现有20mL 2mol/L硫酸和20g 16%氢氧化钠溶液。现只用这两种溶液和足量的铝屑来制取氯氧化铝,理论上最多可制得多少克氯氧化铝?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钠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物质.为了说明过氧化钠的性质,教材中给出了它与水的反应,然而教学中却出现这样情况:为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生成产物,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可在一段时间过后,发现溶液颜色褪去.而教材给出的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产物是氢氧化钠和水,如果反应只生成氢氧化钠和水,实验过程中是不会出现溶液颜色褪去这一现象的.  相似文献   

11.
七 一、选择题B.实验室用铜和浓硝酸反应制二氧化氮 又一下列说法其中完全正确的是()。.c.用氯气和熟石灰反应制漂白粉 ①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与’Zc原子D.用硫粉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反应制亚硫酸钠和质量的兴的比值一硫化钠一一“子12”矛““犷‘ ②质子数相同的微粒  相似文献   

12.
1关于演示实验问题的设置演示实验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套由浅人深、由表及里能揭示物质变化规律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向高潮的问题。例如,在苯酚的性质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①苯酚溶于水形成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加热至70℃以上又有何变化?②苯酚的浓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13.
实验对化学教学至关重要,它是引导学生获取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基础。以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问题的分析为载体,通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反应”的实验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常被用来引导学生判断葡萄糖分子中具有醛基的结构,是一种醛糖。其中,苏教版《化学2(必修)》教材设置的具体实验方案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 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我们在实验时发现,葡萄糖与新制Cu(OH)2混合得到的深蓝色溶液用酒精灯微热时生成绿色浊液,继续加热时绿色浑浊会渐变为黄色,至沸腾时又出现砖红色,甚至暗红色。  相似文献   

15.
例1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酸碱中和反应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能否用碳酸钾溶液验证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实验药品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钾溶液.实验仪器试管、滴管、10mL 量筒等.设计方案并实验  相似文献   

16.
H_2:在不用启普发生器的情况下,要快速制取纯净的氢气,我们可用铝粒(从铝线中得到)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得,反应可用简易装置。这样,不但材料容易得到,而且铝中所含的杂质不会跟碱反应产生气体,NaOH又无挥发性,故制得的氢气较纯,反应速度也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p176,关于苯酚性质的实验,难度并不大,但有些实验现象的解释却并不很简单。本人翻阅了一些资料,对此作了肤浅的研究,整理成文,以供参考。一、苯酚溶解性的实验。纯净的苯酚常温下为无色针状晶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15℃时为8.2克/100克水。当温度高于68℃时,能与水互溶。因而常温下取苯酚晶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得一浑浊液体。加热溶液变为澄清。冷却则有油状物析出。加水后振荡所得浑浊液体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析出的为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实验时为尽量减少氯气在空中逸散,改用下面方法效果较好。1实验过程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玻璃片盖好。2.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约黄豆大小的红磷置于玻璃燃烧匙中,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塞上胶塞,磷在氯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产生大量白烟,没反应完的氯气在瓶中呈浅黄绿色(附图)。3r打开止水夹,氢氧化钠溶液倒流人集气瓶中,振荡,由于剩余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以及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混和物(白烟)溶解在水中,故集…  相似文献   

20.
1 演示实验问题的设置演示实验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操作欲 ,实验现象的观察欲 ,实验结果的探索欲 ,产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企盼和渴望 ,让学生调动各个感官来感知实验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套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能揭示物质变化规律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难易适当 ,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能把学习积极性推向高潮。例如 ,在苯酚的性质演示实验教学时设计如下问题 :①苯酚溶于水形成浓溶液是澄清的还是浑浊的 ,加热至 70℃以上又有何变化 ?②苯酚的浓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有何变化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