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泽维尔与“飞秒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 .Zewail) ,因为他的研究成果使“运用激光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泽维尔 1 946年出生在埃及并在那里长大 ,他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 974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两年后 ,他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工作至今 ,在该校同时任物理教授和化学教授。泽维尔的研究领域被称为“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的过渡态”。他在这一领域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 ,开创了“…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00,(3)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藉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 埃及负责科学研究的国务部长穆菲德·谢哈布说:“这是埃及和所有埃及人的骄傲。”他又说:“泽维尔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并到美国  相似文献   

3.
瑞典皇家科学院 2 0 0 3年 10月 8日宣布 ,将 2 0 0 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彼得·阿格雷 (PeterAgre)和洛克菲勒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金农 (RoderickMacKinno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表示 ,阿格雷和麦金农在细胞膜通道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多种疾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 2 0 0 2年 10月 8日 18时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 10月 8日 12时 )消息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多尔·贾可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他们三人将分享总计 10 0 0万瑞典克郎的奖金 .其中雷蒙德·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将各自获得 1/ 4奖金 ,里卡多尔·贾可尼将获得 1/ 2奖金 .2 0 0 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 ,一项是戴维斯和小柴昌俊长期致力于宇宙天体物理学研究 ,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一…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 1.‘·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句广告词说明了().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归00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题) 2.若用“移”表示氢原子,用“鲁,,表示氧原子,贝嵘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 (A)鲁(B)。(c)瞥拍心. (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3.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 创了砧飞秒(l。一1砂)化学‘的新领域一,使运用 -L与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可能观侧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  相似文献   

6.
素材卡片     
《招生考试通讯》2009,(11):19-19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相似文献   

7.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5时宣布,把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8.
●与出色的兄弟们相比。他是一只“黑羊”;对喜爱的课程吃透细节,使他终生受益.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教授.获奖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朱棣文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按照科学术语的说法,我身上100%是中国人的基因.”这个早已很“美国化”的科学家对他的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il),关国国籍,化学家、物理学家。1946年2月生于埃及。1974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8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9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目前是关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法国科学院、伦敦皇家学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文章由本刊特约译者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杨勇、杨薇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网站公布的英文演讲稿翻译而成.标题系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泽维尔(AhmedH.Zewail),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物理教授,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在埃及亚力山大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7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82年成为该校教授。目前泽维尔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院士,1999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泽维尔在激光化学与光谱学方面有4部专著,共计发表科学论文o000余篇。曾担任国际著名杂志(物理化学》的副主编,并曾获得多种国际和美国学术机…  相似文献   

11.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准晶体.例题1 1982年,谢赫特曼在进行"衍射  相似文献   

13.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 10月 10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 ,将 2 0 0 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 ,以表彰他们“通过发明了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为现代信息技术而奠定的基础 .泽罗斯·阿尔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 0月 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 (RaymondDavisJr,美国宾州大学物理天文系 )、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 (MasatoshiKoshi ba,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 )和里卡尔多·贾科尼 [RiccardoGiacconi,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公司 (AssociatedUniversitiesInc .) ]2 0 0 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上的先驱性贡献 ,其中戴维斯、小柴昌俊因宇宙中微子探测合得奖金的一半 .这是第三次因中微子的研究而获此殊荣 ,此前 ,L .M .莱德曼、M .施瓦茨、J.斯坦伯格因发现 μ子中微子获得了 1 …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现据此编制一组预测题,供2008年高考复习参考.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 2 0 0 4年 1 0月 6日宣布 ,将 2 0 0 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3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 ,具体地说 ,  相似文献   

17.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教授 ,以表彰他使用毫微微秒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 1946年生于埃及的泽维尔 ,从19 90年起一直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事了化学反应分子动态学的研究 ,这是他们创造性地把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才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是从微观角度 ,也就是从分子、原子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细节。大家知道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的分子被拆开成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  相似文献   

18.
埃及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 ,古代埃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古迹 ,由于大自然的破坏 ,一部分古迹失踪了 ,法洛斯灯塔便是其中之一。一公元前 332年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公元前336— 32 3年 )率军占领埃及 ,之后他便长途跋涉 ,前往锡瓦绿洲 ,拜祭那里的阿蒙神庙 ,以馈赠和殷勤买得了阿蒙神庙祭司的欢心。于是 ,他被全埃及的祭司宣布为“太阳神阿蒙之子” ,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埃及法老合法继承人的王冠。在前往锡瓦绿洲之时 ,亚历山大曾途经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靠近地中海岸的拉库台小渔村 ,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 ,他下令在此营建新都 ,以他的名字来命…  相似文献   

19.
背景材料 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卓越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今年的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