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两课”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整合作用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也  相似文献   

2.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目标,不仅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而且受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心境、积极的态度主动接受并加工教育者输出的各种德育目标信息,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才能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职中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基础较差,他们在对德育目标的信息接受、理解、加工上存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着他们对德育目标的内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4.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伦理学”、“环境生态学”的兴起,带来了伦理学、生态学的革命。与之相适应,“生态德育”也应成为德育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生态德育”更多地昭示着德育的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它把培养人作为其起点和终点,葆有永恒性和普遍性两个显著特征,指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一、注重教育者主体意识,做“个性人”生态学注重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的多样性是鲜明的物种个性体现。传统的德育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独特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的受体,强调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结果造成“德”的无奈,“育”的无力,“德”和“育”貌合神离、背道而驰。“生态德育”正视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视个性为教育的珍贵资源,尊重学生的主体,主张通过教育者和道德冲突,从而让受教育者的主体内化成具有一定意义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要提高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大有裨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以及品德能力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一、坚持“德育为首”、“全员参与”,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众所周知的“德育为首”的提法,准确地描述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9.
一、理解德育内涵 德育概念的界定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年8月一版》;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感悟、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外国的历代教育家们所处的时代和立场虽然差别很大 ,但他们在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和主张强化德育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1.
李丽 《中国教师》2009,(22):53-53
<正>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为立人之本",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乳山市  相似文献   

12.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本文阐释了德育无痕渗透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云南教育》2008,(24):26-27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支持,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难题。德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德育长期性、持久性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中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陈梅 《宣武教育》2004,(10):28-30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行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及实施途径陈佩芝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系统地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的德育就是教育者把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和品德,使...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行。而良好的道德和品行最终形成,必须通过教育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在“德”的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笔者认为。作为小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只有把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理”放置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具体有如下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