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古籍中的伪书、革命文献中的伪书及盗印书中的伪书考察,认为伪装本书刊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出版物中,是版本学中比较重要而且特殊的一种版本形态。革命文献中的伪装书是指在近现代文献中将出版物的封面或其他外表形式伪装,掩盖其真实内容,以便达到宣传发行效果的进步出版物。伪装书又称“托名本”、“改题本”,在版本学上则称之为“伪装本”。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略述了伪装本的来历,然后按毛泽东著作伪装本、期刊伪装本和书籍伪装本三类,介绍湖南图书馆的这一部分珍藏。  相似文献   

3.
武红 《晋图学刊》2016,(6):57-59
抗战文献伪装本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大军与敌斗争的一种巧妙方式.文章以伪装本期刊《祖国呼声》为例,对伪装本进行了介绍,对《祖国呼声》的内容与伪装形式进行了分析,并简单阐述了抗战文献伪装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伪装本,又称"托名本""伪装书",是将封面书名写成伪装书名,以掩盖其真实内容的书籍。在复杂的地下斗争岁月,一批革命书刊常常以伪装封面的巧妙形式进行出版和流通。通常做法是采取封面伪装、不断变化书刊名称、委托别的出版社名号等等。上海市档案馆珍藏有一批伪装封面的革命书刊,这些书刊犹如一柄柄火炬,给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光明和希望,也见证了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留下  相似文献   

5.
《文献》杂志2003年第4期《简述国家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中的伪装本》一文介绍了该馆收藏的伪装本若干。其中有一部伪装作周作人先生《秉烛后谈》的宣传中共工商业政策的小册子,收录了19篇中国共产党中央或领导人的讲话、报告等文件。笔者有幸也收藏有该本。现将有关情况补说如下: 据笔者查考,这些文件中成文时间最晚者为收在"谈卓文君"篇名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约法八章》,此文是1948年12月中旬,毛泽  相似文献   

6.
正伪装本又称"托名本"、"伪装书",是将封面书名写成伪装书名,以掩盖其真实内容的书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应对当局查禁进步书刊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书刊常常以伪装封面的巧妙形式进行出版和流通。其通常做法是采取封面伪装、不断变化书刊名称以及伪托别的出版社的名号等等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着一批伪装的革命书刊,见证了上海中共地下斗争的残酷险峻,彰显了革命者的英勇和智慧。馆藏《中国苏维埃》一书以《民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80周年。南京图书馆藏《中国苏维埃》伪装本《民权初步》,实为革命历史文献中的珍稀上品,因作介绍,以供研究者参考。一、《中国苏维埃》伪装本《民权初步》版本及收藏情况《中国苏维埃》及其伪装本《民权初步》,曾为一些书籍所提到。张静庐辑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北京:中  相似文献   

8.
伪装本又称"托名本"、"伪装书",是将封面印以其他书名以掩饰其内容的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出版机构,为对付反动当局查禁革命、进步书刊,常常将  相似文献   

9.
于有君 《大观周刊》2012,(11):290-290
在现代战争中,伪装对于隐蔽自己、欺骗或迷惑敌人起着关键作用,对作战的成败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伪装技术正在向多谱、组合、新型、轻便、与目标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伪装书是指将出版物的封面或其他外表形式进行伪装,以掩盖其真实内容的书籍。伪装书在革命年代常被作为一种斗争手段使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出版机构,为了对抗国民党政府对进步书刊的追查与禁止,将宣传共产主义的书籍、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党的文件、时事评论以及重要事件真相以伪装封面、变换书名及伪托出版社等伪装书形式在沦陷区与国统区出版发行,是权宜与机智之策。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的伪装书为中心,加以述录,展现其历史与文献价值;同时,也体现出革命年代政治斗争的曲折性与多样性,以及坚持斗争的文化战士们斗争水平的高超。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部伪装书《秉烛后谈》,才有机会亲身接触这种传说中的"奇书".伪装书的故事,笔者在此前虽也多有耳闻,然而真的有机会得到一本伪装书,亲身接触其真面目,我还是感到吃惊.此本是标准的十六开本,封面有双边的围栏,从上到下,排列着三行文字:"周作人著/秉燭後談/藝文叢書之六",在此书的书脊上,也相同的文字.  相似文献   

12.
初版本、毛边本、士纸本、伪装本以及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的书衣设计本等都属民国图书珍本,本文选择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图书中的24种珍本写成提要,以唤起业界对民国文献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安全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身份的伪装,即一些人伪装成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如果在通讯之前,强制验证对方的身份,那么伪装的机会就大为减少。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网上、可以用数字证书确认其通讯者的身份。这样,证书就好比一个数字化的身份证或护照。  相似文献   

14.
观其 《青年记者》2007,(5):73-73
贪腐官员落马,人人喊打。新闻媒体更是急先锋,往往还没等落马者着地,就开始千炮起轰了,“揭密”、“时评”、“声音”、“众议”、“民声”,等等,扯去了落马者之前的显赫和伪装,还其本来面目。或言辞激烈,或讽喻巧妙,让人看后颇觉舒坦,解气、解恨。  相似文献   

15.
吴飞 《新闻实践》2004,(11):33-35
现代大众媒体越来越屈从于市场的压力--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譬如为增加读者或听众的人数,为扩大广告收入,未经权利人的允许擅自将他人隐私公之与众;当然,有时,为了公众的利益,去搜集重要的信息而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跟踪、偷拍、伪装等等,从而给权利人带来了经济或精神上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一些不良图书经销商从出版社或供货商那里赊销图书,有意拖欠书款,然后故意被工商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取消经营许可证,伪装倒闭,逃避债务,另外成立一家新公司.本文剖析了这种"生死游戏"的表象和实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纵览面具的发展历程,面具具有伪装性、魔术性,面具是超能力的象征。化妆品把面具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以面具(本文面具统一指传统面具)的属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化妆品广告产生的影响。化妆品及其广告借用面具属性已有的文化认同感,将面具的伪装性、魔术性植入到化妆品广告中以此获得受众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购买力。  相似文献   

18.
韩放 《记者摇篮》2006,(8):30-30
隐性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采集到公开采访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揭露大量腐败、黑暗的社会现象,满足受众知情权及其对媒体惩恶扬善的心理期待,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记者们的喜爱。但隐性采访也存在法律及道德上的悖论,只有对其进行规制,才能使隐性采访合理有序发展。一、隐性采访的限制1、记者伪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应慎重。伪装身份意味着欺骗,应当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行径是微不足道的,揭露这些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通过公开采访又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时,隐性采访才可以认为是正当的。记者不能伪装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书刊(包括报纸)的出版和发行,经常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和销毁。中国共产党和进步文化界曾采取伪装的对策与之进行斗争。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参考有关资料,对当时革命书刊的伪装,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郑峰峰 《视听界》2014,(3):103-105
隐性采访,或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是指新闻记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影像或声音用暗藏设备记录下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传播的行为。当前的新闻业界一般认为:隐性采访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应该受到六个方面的约束:一,所要获取的信息对于公众利益至关重要;二,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获取这些信息;三,隐性采访必需的伪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