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在十年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基础上,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方面,呈现出了以下特点:〈br〉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2011年版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所要达到的层次和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教材开发与管理”部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在这种要求下教材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同一课程标准下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制出的教学情景、教学资源呈多样化;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社会调查.是用某种技术并按一定程序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础性的、最广泛使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育部先后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是指导《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的依据。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学坚持“依标施教”,就是强调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结合省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教学观摩课,笔者认为,坚持“依标施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落实“三维目标”;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三、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此次课程改革给历史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言及具体的成果,莫过于二:一是《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在“理念”上有所进步,其“内容标准”更加明确;二是教科书在编撰体例、学习内容和指导等方面,主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尽管如此,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教科书还是有较大的向前突破的可能。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其一,以教科书“多本化”转向“多样化”为中心的教科书编写与审查制度;其二,以完善《课程标准》为中心的教科书内容现代化;其三,以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中心的教材开发。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应该是地理教学的理想状态,也应是地理教师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八条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这些活动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另一方而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总目标明确指出:“在掌握必要的人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第8条具体规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课正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在七、八年级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两个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共有16个之多。而九年级的探究就更多,每一课都配1-2个专题探究。那么“综合探究课”到底应如何上?综合探究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的要求,力图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本册教材着力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在教材内容的结构设计、课文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不同阶段学生制定的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体育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实验教材,自去年起已开始实验。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相比,新编高中历史教材无论在编写体例的建构还是在历史知识的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知识结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教材一方面在内容上着力选择反映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以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编排和呈现上,力求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一、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学领域的课程改革本质是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尽管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遵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山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省内专家编写了供七八年级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套共四册),本套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后,目前在山西、青海、江西等省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的灵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历史课程的基础,是整个历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2012年5月,澳大利亚的课程主管部门——澳大利亚统一课程评估与报告管理局颁布《澳大利亚课程纲要》,①12月13日,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正式颁布了《澳大利亚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  相似文献   

18.
误解一:三维目标应该落实到每一堂英语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点阐述了我国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领域,即“三维目标”。该文件第七款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基本依据的历史新课程改革,遵循“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与其他新课程一起,从2001年9月开始进入了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不可否认,由北师大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新教材,较好的体现了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的基本要求,其一是体现了本课程的特点: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其二是体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特征:即主题性,自主性,过程性、体验性、应用性,团队性和反思性。其三是体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