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红学诞生起,就与论争结下不解之缘。长达一百多年的“旧红学”时期的学术论争,主要围绕着钗黛的是非之辨、小说的“真”“假”之辨、作者家世生平之辨、《红楼梦》版本之辨而热烈展开。当时的论辩虽有浅陋、幼稚之嫌,但却是红学进程的必经环节。诸多成为后世热点的论题,在那时就已经种下了根苗,甚至还进行过小小的“预演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伦理的平衡思想,就概念而言,这种平衡思想每每以“天之道”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天人合一,弱势与强势一体的政治伦理,利益平衡的义利之辨,伦理冲突与和谐的理欲之思.这些平衡思想尽管在内容上分别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可在平衡达成的目的论上,却表现出高度一致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对中国的武力征服 ,造成了近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危机。价值 ,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文化系统中最难变动的文化因子。随着中国文化危机的加剧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价值系统 ,也不得不面临着转换。在内因与外缘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一方面凸显了其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则仍力图与传统建立联系。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统的断裂 ,它仍表现着与传统、尤其是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血脉相联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华夷之辨”、“义利之辨”、“本末之辨”这三个价值要素在近代的转换为例 ,对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莫君之言曰: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律,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流,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至精者,其孰与于斯矣。柳生乃退就舍,养气定词,审音辨  相似文献   

5.
荀子"辨"的思想视界蕴示着人贵有"辨"、由"辨"而"辩"和礼之治"辨"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别指向道德理性、语言逻辑和社会治理,并由此组成了一个"三而一"式的有机统一整体。具体言之,人贵有"辨"的道德理性主要解决了人物之别、天人之分与人自身结构之辨。由"辨"而"辩"的语言逻辑明确提出了君子必辩以及期、命、辨、说四种思维形态。礼治之"辨"的社会治理方式则蕴含了社会人群的等级贵贱之"辨"、亲疏远近之"辨"以及和同秩序之"辨"——明分使群的礼序观。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其主题和核心是名教与自然之辨。言意之辨、有无之辨等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辨都围绕此而展开。依照历史与逻辑的顺序,名教与自然之辨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或三种基本思路。即:“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名教即自然”。一、“  相似文献   

8.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10.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非主流意识形态是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正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以及影响,要用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引导和引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无思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美,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无思的审美以其潜在愉悦性和抽象形式性消解着现代意识异化和现实重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正式意识形态”和“非正式意识形态”概念,以美国为例,试图揭示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特征、非正式意识形态与正式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非正式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经济价值、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观点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划分为四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领域,它们分别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问题、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与科学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问题,以及全面批判——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的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整合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性;坚持硬性引导和软性引导相结合,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的前科学理论具备较为明显的感官论特征,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初步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与异化逻辑契合的可能性,马克思则在延续此种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确定了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批判性的现代语境,意识形态理论与异化逻辑的内在契合确立了意识形态理论发展逻辑的基调与核心论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