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小小图书馆”一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生:(异口同声)喜欢!师:你们都喜欢看什么书?生:《十万个为什么》……师: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孩子!这节课哪位同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老师就把这些漂亮的书签作为奖品送给他.你们想得到吗?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无为"隐退,才能获得学生的"有为"展示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一起看看一位老师教学"认识钟面"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教学活动】师:现在你们可以随便玩自己带来的钟表,你能发现里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师:这首歌唱的是我国的什么地方?生:北京。师: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什么?生:首都。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首都北京》。〔板书课题〕利用歌曲导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很自然地把精力集中到老师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师:童话王国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听说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一文,收获很大,想邀请我们四(1)班同学去做嘉宾,大家想不想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梳理结构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吗?其中的"大树"指谁? 生:季羡林。 师:对。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1935年至1945年,他在德国留学整整10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俗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他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指课题)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6.
丁元林 《小学语文》2010,(12):44-44
【《师恩难忘》‘教学片段】 师:田老师讲的故事是那样引人人胜、娓娓动听,坐在课堂上的作者听了这样的故事会有什么表现呢?  相似文献   

7.
师:对《蜡烛》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我还有个疑问,就是文中的老妇人爱不爱她的丈夫? 师:你为何有些一问呢? 生:老妇人在她丈夫死后,没有把蜡烛插在她丈夫的坟上,而是把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插在了异国红军陌生人的坟上,老妇人不爱她丈夫吗?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词语,再现情境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看老师板书课题,"治"是个生字,左边的"氵"要注意写得略有弧度,右边"台"字要写得略宽些。来,一齐把课题读一遍。生:(齐)大禹治水。师:(出示:淹.没、冲.倒)加点的字是多音字,注意把它们的字音读准了。谁来读?  相似文献   

9.
一、选中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师:从题目看,课文写的内容是……生齐:木叶。师:文章选自《唐诗综论》,"说"的是木叶,而且"说"得专业,预习课文时是不是觉得不好理解?(生点头)师:那就让我们化繁为简,一步步走进文本。哪位同学先说说文中"木叶"的字面意思?生:树叶。  相似文献   

10.
雷青云 《辅导员》2014,(10):89-89
许多人喜欢看《实话实说》这个节目,演播室的每一位观众都是演员,都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观众们也觉得这个节目风格平易近人、内容实在,主持人机智幽默、相处和谐。也许是职业的原因,由此,笔者想到了语文课堂。我们何不把课堂当作电视演播室,把学生当作"现场观众",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来做那个"节目主持人"呢?那么,怎么才能把我们这台"节目"办得生气勃勃,让每一位"观众"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去呢?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
  师:我们前节课学习"压力"。即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的方向是垂直物体表面的。  相似文献   

12.
《天火之谜》(苏教版五上第19课)教学片段:(师出示第1自然段:"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师: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生:(读)"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师:这句话的概括性强。如果再提炼一下,这句话里的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生:可怕。师:仔细地读这段话,想一想,从哪里能具体地感受到雷暴的可怕呢?找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一个慈母一样爱幼儿,那么他将不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不爱事业也不爱幼儿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幼儿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用爱心塑造幼儿的心灵,用爱心激发儿童的热情,爱心是一种感情是一种催化剂,我们只有时刻把他带在身边,就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明天"。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年龄小,整天在父母的身边,入园时面对着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小朋友,独立性强的幼儿能融入集体生活,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哭闹不停,这时就更需要教师付出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小朋友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相似文献   

14.
《小读者》2011,(3):58-58
1.左豹:"乖鹿鹿,你当我的午餐吧!" 鹿:"不行,我还有愿望没有完成呢。" 右豹:"什么遗愿?" 鹿:"我还没买到12期《小读者》呢!" 左豹:"啊,你竟然还没买?快去买两本回来,不然现在我就吃了你!" 鹿心想:我脑子进了水才会给你送《小读者》  相似文献   

15.
生问: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有这样一句话:“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相似文献   

16.
无意间听到这首《班主任之歌》:"都说你是最小的主任,管着一群长不大的孩子。都说你是最大的园丁,画出我们成长的年轮。都说你是最大的官,管着未来的部长将军。都说你是最好的人,就像我们的父母双亲"。作为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我感触颇深,回顾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日子,根据我的切身体会,谈谈我做班主任工作经常使用的"五心"。  相似文献   

17.
[课前老师播放歌曲《真的爱你》] 生:熟悉。歌名是《真的爱你》。 师:爱谁呀? 生:妈妈。  相似文献   

18.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一、温故知新:在梳理问题中形成任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手指》。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单的话语说一说。生: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师:请你把“风趣幽默”写到黑板上。生: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手指拟人化了,读起来很有意思。师:这是课文的一种创意表达。也请你把“拟人化”写到黑板上。《手指》是谁写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案例《识字4》案例一一、出示禾苗图片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生:禾苗。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依次问"猫""瞄"。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