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内容:四省市教材,第八册,第44页。卜 新课导入: 师:“老师有8个苹果,准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到苹果的个数要相等,谁会分?”请三个同学上来演不。 提问学生:“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答:“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到4个。”内000 0000每人4个 师:“现在老师有2个苹果,也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能得几个呢?” 学生答:“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1个。”O白 师:“现在老师只有1个苹果,学,每人平均能分到多少呢?” 每人l个还是要分给2个同个生答:“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到半 口D Dp 每人半个 师:“如果要把这个苹果平…  相似文献   

2.
读《湖南教育》1988年10期的《课例征评》以后, 我认为一些学生不相信“1/4>1/5”,是不足为怪的。主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教师发给学生的卡片虽然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提供了直观材料,但给学生判断异分母分数的大小造成了难以纠正的错觉。因为学生很难从卡片图上判断出1/4和1/5的大小,甚至还有学生从图形中得出1/5比1/4大的结论。这样,便在学生的第一印象里因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多媒体演示。教师创设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 的故事情境,悟空提出了3个问题让八戒回答,答对了才允许八戒吃西瓜。(1)有4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有2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如果只有1个西瓜,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 2.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4.
颜凌 《青海教育》2006,(9):78-79
[片断一]教师:同学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看见大蜜桃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先要回答几个问题。”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说:“行啊!”师傅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学生回答)师傅又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得几个?请写出这个数?”“半个。”“那半个该怎样写成数呢?”悟空、八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你们会写这个数吗?  相似文献   

5.
《四川教育》2007,(3):45-47
一、创设情境   吴正宪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怎样表示?““2个.““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相似文献   

6.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培养学生的操作及观察能力。分苹果,导新课师: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led学,每人得几个?生:每人得2个。(师板书:2个。)师: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几个?生:每人1个。(师板书:1个。)师: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得多少个Z生:每人得半个。(师板书:半个。)师:半个怎样用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点评:教师从分苹果的实例中,说明需要引进新的数——分数…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些同学分一捆书,若平均分,则余3本,若每人分14本,则最后一人只能得5本,问共有多少学生?〔一般解法〕由题意得,每人分14本,还缺14-5=9(本),因此,第一次平均分时,每人最多只能分得13本,下面用试验法求解:解:设共有x位同学分这些书,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3本,那么14x-9=13x+3,摇得x=12(人);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2本,那么14x-9=12x+3,摇得x=6(人);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1本,那么14x-9=11x+3,摇得x=4(人);……继续试验可知,若每人分得10本,9本,8本……都不合题意。答:共有12人,6人,或4人。〔巧妙解法〕…  相似文献   

8.
案例:一位教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采用了均分圆片、折纸、分线段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强调要“平均分”,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在课末巩固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间进行观察,不曾出现“不平均分”的现象。这时我就产生一个念头:学生是否获得真知?平均分是分的特例,在生活中所见的分法,不平均分的占多数。于是我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为不平均分的4份,指着其中的1份,问:每份占它的几分之一?答案都是一样:是它的1/4。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当出现不平均分时,学生…  相似文献   

9.
1.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来优化教学过程《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要求,并且要求在选材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3个好朋友到我家里来玩,妈妈拿来6个鲜桃,要平均分给他们三人,每人得几个?有剩余的吗?妈妈接着再拿出7个香蕉,要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得几个?还有剩余的么?分分看,然后请大家说说。"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进而喜欢数学。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通过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进述下列故事导入新课。中秋节,小华的爸爸拿出一盒月饼,小华看见香喷喷的月饼直流口水,急着要拿月饼吃。爸爸说:“慢,先回答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再吃。”“好,您出题吧。”爸爸拿出 4个月饼,说:“平均分给你和妈妈,每人得几个 ?请写出这个数字。”小华边说边写下了“ 2”。爸爸接着拿出 2个月饼,说:“要是把这 2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二人,每人几个 …  相似文献   

11.
例1把一些图书分给几个学生,如果每人分3本,则余8本书,如果前面的每个学生分5本,那么最后一人就分不到3本。问这些书有多少本?有学生多少人?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呢 ?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 ,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例如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 ,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 ,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2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 ,老师提出 :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几个 ?怎么表示 ?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需要中 ,引入“分数”。二、从知识的类比中引入新知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带来4块饼干,她不急不慢地说:“我这儿有4块饼干,让两位小朋友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两块)“有位小朋友没有吃,碰到一位小伙伴,他们把两块饼干平均分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一块)“那位小朋友又朝前走,又碰到一位小朋友,他把一块饼干拿出来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多少?”(学生答:每人半块)——教学渐入佳境,传授新知识的火候已到,教师精神饱满,提高了声调。师:4块饼干,两块饼干,一块饼干(板书:4、2、1)这些都是整数。(举起掰开的半块饼干)请问,这半块饼干的“半”,是不是整数?  相似文献   

14.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相似文献   

15.
邹珺 《四川教育》2008,(2):70-71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啪”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一下以整齐的掌声回答)  相似文献   

16.
邹珺 《四川教育》2008,(3):70-71
[案例]特级教师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啪"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学生"啪"一下以整齐的掌声回答)……  相似文献   

17.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做等分除法: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两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当学生列式解答说出算法后,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礼物,你们喜欢吗?只是老师没来得及分好,请你和同桌商量商量怎样分一分好吗?2.学生同桌讨论后动手分。3.汇报交流:你们分得什么?怎么分的?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4块;(师板书:4)把6块糖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3块,(师板书:3)4.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了一半,一半怎么表示呢?还能用你知道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那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啊?(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12、0.5、画图等等)5.小结:小朋友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了苹果的一半,说明小朋友们都很…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分数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出示学生在公园过生日的场景图):他们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呢?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师:一块蛋糕也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怎么分?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尝试分蛋糕。【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场景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中有关“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动手操作,引入分数。师:同…  相似文献   

20.
案例:分数除以整数片断一:师:在我们教室的黑板报上现有45平方米的空白处,老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来完成版面的设计,你认为每位同学应设计多少平方米?学生1:我认为每人应设计0.4平方米,因为45平方米就是0.8平方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0.4平方米。学生2:我认为45平方米里有4个15平方米,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即25平方米。学生3:我认为该题的算式是45÷2,我是这样想的:几乘2得45?就很容易求出是25平方米。学生4:我的结果也是25平方米,但我采用了画图的形式(走上黑板作图):25平方米45平方米1平方米用一幅长方形图表示1平方米,将它平均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