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多笼罩着一种苍凉、阴抑的灰暗色调;张爱玲小说的人物,也多不能以善良正直来评价,有的甚至还有点“坏”“恶”。但如果仅看到张爱玲小说色调的阴暗和人物非善,“坏”“恶”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后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即“懂得”,则是对张爱玲小说的严重误读。本文从张爱玲对人性“懂得”的内涵,即,人性的普通、凡俗性,物质性,乱世生存对人性的影响及人性动态发展的复杂与丰富出发,分析其“如得其睛,哀矜勿喜”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人性与悲悯情怀,也即张爱玲所说的人生素朴的底子。  相似文献   

2.
“巫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与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有多种主题,但对人性的关注与探索始终是她的最高命意,张爱玲用自己的笔几乎触及到了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抒写着她对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对人性趋恶的敏感重视,她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女巫”,俯视着她笔下芸芸众生们的喜怒哀乐。“巫女”的眼光虽然不无刻薄恶毒,却也具有超凡脱俗的深邃和冷静,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极具独特性的,它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孤僻、冷傲的性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充满着讽刺的意味,她挖掘人性中的弱点.讽刺人性中的可笑与荒谬的一面。张爱玲笔下嘲讽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大多数都没有大奸大坏.有的只是“不明白、猥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性弱点的揭示;2、抓住表象与心灵的矛盾.以写实的手法从对比中突出讽刺的力量;3、反讽手法的运用;4、语言方面的夸张。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7.
身份的迷失与寻求--试论张爱玲与鲁迅小说中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兰周 《天中学刊》2002,17(6):54-58
20年代,鲁迅开启了改造民族文化心理的伟大工程,40年代,张爱玲继承并发展这一伟业:1.通过固守传统者身份的迷失,鲁迅反映传统文化吃人的角度主要是从社会-外向视角,而张爱玲立足社会,又集中在家庭-内向视角,从“外人”帮吃,到“内人”帮吃反映得更为深刻;2.鲁迅笔下的人物仅是被吃,而在张爱玲笔下不但被吃,而且还自吃、吃人,张继续关注女性并进一步推出女权主义;3.鲁迅、张爱玲都表现传统文化“恶”与西方文化“恶”合流之后更具有吃人性,但张爱玲把封建社会逐渐被资本主义打败这一过程表达出来;4.张爱玲与鲁迅都关注小人物悲剧,但张爱玲从鲁迅的横截面、单一悲剧发展到丰富的生活、多重悲剧,并深刻地发掘了人性。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描写的是父女畸恋的故事,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另类的人性,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现了那个时代“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性与情感的探究来发现张爱玲想要诠释的爱的真谛与人性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创作,都明显地呈现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调。其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为情欲所主宰,似乎他们的生存是专为着情欲的。这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源于张爱玲独特的家庭环境、人文素养、人生感悟和创作氛围,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利比多说”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利比多的诠释、潜意识的剖析、变态心理的刻画、白日梦的叙写、“恋父”“恋母”情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源自以下方面对人性的挖掘毫不避讳正面揭露古老腐朽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削蚀;反高潮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人生种种出其不意的难堪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变幻;其作品有一种浓彩重笔的戏剧色调,并大量运用色彩语言符号来构筑情绪场,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感受;其作品善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描写迷离的意象;其准确细腻的心理分析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1.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通过对大都会中部分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的描写,向我们 展示了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真实面目,都市人性是其作品的恒定主题。张爱玲小说具有“荒凉”的基调。本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张爱玲小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不失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源自以下方面:对人性的挖掘毫不避讳正面揭露古老腐朽文化和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削蚀;反高潮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人生种种出其不意的难堪和具有讽刺意味的变幻;其作品有一种浓彩重笔的戏剧色调,并大量运用色彩语言符号来构筑情绪场,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感受;其作品善用象征等艺术手法描写迷离的意象;其准确细腻的心理分析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背景、框架、人物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进行分析研究。阐释了她的小说是对人生的诠释 ,她写出一定状态下的普通人的生存面目显示人性的弱点 ,是对“长的是磨难 ,短的是人生”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新世纪小说创作,试图从外与内、客观与主观、后天与自然等相关联的两个方面来表现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命运变化以及人性深处的矛盾冲突与症候显现。以一般性题材选择和平常性的人物与事件描写作为小说基本切入口,作者从人性恶转向对人性善的关注,从人性阴暗的冷色调叙述趋向于对人性暖色或者中和色调的描写。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拉长时空距离、融合奇异神秘因素和象征手法的运用等,使苏童的小说艺术呈现出既忠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离地三公尺”“飞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婚姻和性爱,是张爱玲小说的基本题材.其作品擅长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深层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精神痼疾的解剖,挖掘复杂深刻的人性,展示人物病态的心理人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自然流露出原罪意识,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人性,构成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内在合理性。作者对于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切的体认,并倾注了同情和理解。从张爱玲与基督精神的内在联系来看,张爱玲是一位充满悲悯情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吴翠翠 《文教资料》2012,(33):121-123
《红房子旅馆》是巴尔扎克收在《哲理研究》中的一篇小说。小说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良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普罗斯配、泰伊番、“我”以及“良心法庭”的法官们所体现的人性中的善恶问题值得深思。巴尔扎克认为人性中有恶的存在。但仍然有向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