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哭泣的骆驼》中使用马头琴对骆驼进行安抚的情节使观众感到震惊,说明动物对音乐的感知是敏锐的,这一细节为一直颇受争议的《声无哀乐论》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乐有哀乐"。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分析了《声无哀乐论》首答和末答中嵇康自然的音乐本体论及其不能实现的儒家政治理想.对比了嵇康理论核心——音乐自律论与汉斯立克音乐自律论的异同,指出嵇康音乐本体论之得失,并且论述了《声无哀乐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一直在追求的艺术哲学的核心,也是当今音乐美学界一直信奉的和最终走向。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和"的理解远远不同于儒家对"和"的理解,本文就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种种观点,详尽阐述其对"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7.
玄学的核心是有无本末的本体论,言意之辩的思维方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在理论体系形成以后,又用该理论去考察解决如“养生”、“声无哀乐”等问题。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这样一种体现,它运用了玄学的言意之辩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乐之本体的问题。本主要就《声无哀乐论》与玄学的言意之辩思维方式的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旨在考查《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美学、音乐美学乃至整个古代美学系统理论中享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对魏晋时期这一开创美学新风和新的美学观念诞生的重要时期做深入的了解,进而丰富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考查该文,对于进一步了解嵇康的人格本体论、审美自觉论以及这种理论对整个魏晋美学思想文化史的新变和新的美学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声无哀乐论》研究成果作了新的补充,并结合现代社会作了实践性的阐述,使这一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去,有利于促进现代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个人美学境界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层次的提升,深化美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嵇康《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和情感、音乐与政治关系上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这对传统的《乐记》是一个很大的颠覆,二者冲突的实质是对音乐本质认知的差异;《声无哀乐论》提出的音乐观点实际是对儒家"礼乐"传统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