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魏晋南北朝诸多文学集团中,“竟陵八友”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群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规模大、时间长.“竟陵八友”文学集团时跨齐梁两代.早在齐初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相聚时,就有一大批文士陆续参预,如宗夬、王僧儒、孔休源、范缜、江革、谢璟、张充、王思远、陆慧晓、柳恽、刘绘、虞义、王亮、丘国宾、萧文琰、丘令楷、江洪、刘孝标等.到了梁天监年间,又有刘孝绰、刘苞、刘孺、张率、殷芸、刘显、到溉、到洽等后进聚集周围.其人数之多、声势之大是前代文人集团所不能比的.  相似文献   

2.
南朝宦官的品秩要比北朝低得多,这就决定了南朝宦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远不能和北朝宦官相比。南朝宦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多为个别偶然现象,北朝宦官的军事职务往往是与刺史、郡守等地方官联系在一起的。北朝宦官的军事职位的品秩比较高,都在四品以上,这样品秩的军事职务,加重了宦官的社会政治身份,同时也使宦官拥有军权,进而为影响北魏的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军事因素。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学本身具有不依附他的价值,并对这一价值给以肯定。这标志着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标志着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然而独立后的学并没有在东晋被谁真的认为过“驾乎道德之上”,更没有在南朝取得过“高于一切说”的地位。纵观历史,这不仅东晋南朝为然,其后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时代莫不如此。  相似文献   

4.
北朝本土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与历史上北朝妇女的真实形象截然不同,发生了明显的异化。她们迷失了自己坚决果敢的个性,丢掉了英雄豪侠的尚武精神,直率大胆的情感表达方式更是与她们无缘。原因何在?一是南朝诗风尤其是宫体诗对北朝文坛的影响;二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周易》对北朝文人的潜移默化;三是文人根深蒂固的“臣妾意识”在作祟。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出现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刘勰"体大而虑周"(清人章学诚语)的《文心雕龙》,处于它们之间的西晋陆机的《文赋》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本文从文学的自觉着眼,试图对"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7.
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100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400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40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134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7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极其简约的词语来概括描述人物、事物及诗、乐、文章的特点、风格,是先秦以来的传统,至汉末魏晋时,在人物品评中盛行。受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书画批评都采用了此法。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和某个时代文学的风格特征以及某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描述;而在书画批评中,则仅限于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概括描述。“概括描述”批评法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它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能引发读者的美感联想,但也具有概括难以全面、读者难以确切把握其内涵等缺陷。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批评方法在文艺批评中运用非常广泛,直至于今。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基本上是沿着北朝日渐强盛而南朝步步衰败的趋向发展,最终,继北朝建立的隋朝灭陈统一了全国。为什么会出现北强南弱的局面,后起的鲜卑政权为什么会战胜文明悠久的汉人政权,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治国策。以下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依亦吐芳词”的优秀古典抒情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刚一柔,一阴一阳,互相交辉映衬,成为代表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同时,又由于《西洲曲》的抒情主体在艺术表现上所特有的模糊性,历代学者的训释也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因此,它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一起被称作六朝文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由此可见,该诗在中国文学上确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河流,有源有泉,所谓的“西洲远音”,是指《西洲曲》在主情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趣味上对前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学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概括为"八重八轻",即重应试轻素养,重必修轻选修,重课内轻课外,重认知轻实践,重主旨轻意象,重言内轻言外,重单评轻比照,重结论轻讨论.文学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文学鏊赏中提升文化品位,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选》以儒家"雅正"思想和深思、辞采为选录标准对赋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萧统文质并举的文学观念.其选赋详远略近的作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赋体文学由汉代体物大赋逐渐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演变的面貌,也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边塞诗有广义狭义之分,而梁陈边塞诗基本属于边塞诗的广义范畴。魏晋北朝时期是边塞诗由定性走向成熟的时期,梁陈时期作家大量创作边塞诗,逐渐形成了具有南朝特色的边塞诗六大特点,并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以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轨迹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细致的钩稽,辑录北朝本土作家共有312人,这庞大的作家群在北魏时期由东晋末期作家群的由向四周分散而变为向中原内聚式的迁徙,但东魏齐、西魏周,文学家的流动几陷停滞状态,后至隋统一,又完成了北朝后期两次大规模的作家流动,与作家流动相对应的,作家的相对聚集又使得北朝形成了若干文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南齐初年,王俭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在文化活动中十分活跃。本文考索了该集团的有关情况,论述了它在南朝文化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历数"缘情"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成就,并指出这个繁荣局面的产生,与那个动荡时代和充满个性解放的诗人主体品格有关,但也并非全是对传统的反拨,而是多有因依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20.
汉语历史语言表示"划船工具"义的词先后有"楫"、"棹"、"桨"等,它们发生过历时替换:先秦多用"楫",两汉至隋唐时期多用"棹";南朝始见"桨",明清时期"桨"完成了对"棹"的替代,而后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