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11日至15日,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与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政府、宁波市教育学会等单位,在杨贤江的故乡慈溪市联合召开了“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和杨贤江的家属共200余人会聚一堂,共同研讨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杨贤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研究,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教育理论。"全人生指导"具有系统完整的思想,蕴含丰富的内涵,符合教育规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学校实践素质教育的理论宝库。我们是以杨贤江先生命名的学校,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实践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和谐地发展。现总结2011年学校秉承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明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办学,弘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我党早期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诞生九十周年,由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编辑的《杨贤江纪念集》,商务印书馆将于今年十  相似文献   

4.
这套丛书由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宁波市教育局华长慧局长、中央教科所宋恩荣研究员联合主编,宁波教科所所长喻立森教授任执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丛书共十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杨贤江论“全人生指导”文选》、《杨贤江传记》、《杨贤江“新教育”理论的形成》、《伟大的一生不朽的业绩——杨贤江生  相似文献   

5.
5月4日,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2008年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莅临大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首任理事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教授出席大会并讲话,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杨贤江亲属以及天津师范大学师生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术界逐渐兴起对我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杨贤江先生的研究以来,虽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以年谱长编形式对其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的,尚无前人。由西华师范大学杜学元、吴吉惠等同志撰著的《杨贤江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杜学元,吴吉惠等撰著,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2005.4)一书以1895年4月11日杨贤江先生出生至1931年8月9日杨贤江先生逝世的年谱为正谱;以杨贤江先生逝世后,有关他的著作的出版和纪念  相似文献   

7.
杨贤江主张青年应当树立"发达生长"的、现实的和进步的人生观,确立改造社会的人生目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途径是"到民间去".杨贤江的青年人生观教育思想对于开展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构建动态发展的人生观教育观念和内容,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生目的,增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对教育的起源以及教育本质等问题,都有详尽的阐述。这些观点曾经引起某些异议和指责。因此,有必要就这些问题的有关论点加以比较。以正确地评价杨贤江同志这些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杨贤江是与蔡元培、陶行知齐名的伟大教育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发表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的文章《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一文 ,指出杨贤江教育思想中的“全人生指导”理论 ,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有其相通之处。作者从“教育目标”、“素质内涵”、“青年心理”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要点 ,认为“素质教育思想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 ,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研究杨贤江…  相似文献   

10.
要怎样一种人做我们的教师杨贤江的教师素质观胡列年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本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明确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研究我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教育论著,可以发现,他认为教师的素质包括以...  相似文献   

11.
1925年8月,中国教育界曾就中学训育问题开展了一次专题讨论。许多著名教育家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次讨论中,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根据自己多年来对青年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主张。一、“全人生指导”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什么是“全人生指导”呢?概括地说,就是“完成的人”的教育,就是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知、情、意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杨贤江认为,教育应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二十年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就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这一重要的教育原则。这是杨贤江同志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教育规律的光辉典范,也是他对无产阶级教育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全人生指导”是贯穿于杨贤江同志有关青年教育、青年修养论著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他在许多文章、书信中,曾从不同角度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主张教育不应当是单纯的“书本教育”,而应当是“人生教育”。他的“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就其总体的、基本的方面来讲,是要求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坚持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反对“以为德、智、体是  相似文献   

13.
杨晓 《教育学报》2012,(5):112-117
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是否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过影响,是迄今学术界尚未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通过考察杨贤江流亡日本期间完成的著作《新教育大纲》,发现其中有关"教育史以社会发展形态为分期"的框架,源于日本《劳农露西亚教育研究》一书,杨贤江将此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贯穿于《新教育大纲》始终。杨贤江正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思想基础,间接接受了日本学者苏俄新教育研究的影响,成为在中国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史观贡献最为突出、地位最为重要的教育家。这从客观上折射出日本苏俄新教育研究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留给我们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关于青年指导和青年教育的论述,占有突出的地位。当年,作为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的杨贤江同志,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对青年的思想、道德、学习、劳动、健康乃至择业、交友、婚姻、消闲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具体的关怀和指导,也即他所说的“全人生指导”。它象一条红线,贯穿在杨贤江有关青年指导的论述中,可以说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对引导青年投身革命,进步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全人生指导”的原则是十分科学和精辟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学习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就  相似文献   

15.
《教育研究》2005,26(5)
为纪念我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宁波市教育局、慈溪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4月11—12日在浙江省慈溪市联合举行了“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纪念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章小亮 《上海教育》2007,(9A):42-44
杨贤江——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先驱,用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谱写了短暂一生教育事业的乐章。 《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具有浓厚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教育著作,开创了中国教育界的新局面。 杨贤江首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明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对青年的“全人生指导”,不畏艰难,勇敢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万能”等非科学的观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杨贤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教育学家。在研究杨贤江提出的以“全人生指导”为核心的青年教育思想中,参照一种更广阔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从理论上揭示它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本文拟主要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作为这种研究的尝试。 (一) 杨贤江对青年的理解和对青年生活的描述,蕴涵着社会化的基本原理。这是杨贤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从他的“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出发,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仍不失其指导意义。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求学除读书外还有其它各项内容旧学校把求学与读书混为一谈,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读书。杨贤江同志在《对初中同学们淡谈》一文中,针对这种旧观念指出:“许多人把‘求学’二字看得太狭隘,  相似文献   

19.
学会要闻     
学会要闻中国教育学会于4月8日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召开杨贤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了书面发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杨贤江家乡浙江慈溪市代表费志军在会上讲话,缅怀杨贤江对中国教育事业和青...  相似文献   

20.
杨贤江同志(1895—1931),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科学地、完整地提出了教育本质论体系;而且对教育经济论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划时代的教育专著《新教育大纲》中,就有专门一节是论述“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在其它有关论著中,也不同程度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探究杨贤江的教育经济论,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多方面贡献,而且对深入开展近年“泊来”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也有指导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