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君》,是《明夷待诗录》里面的第一篇论文.文章从为君的职分出发,揭露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表示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全文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有生之初……亦犹夫人之情也):从君主的起源说明国君的职分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异常劳苦的.这一段又可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有生之初……而使天下释其害):从君主的起源说明国君的职分.这一层中,“有生之福……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几句,写君主出现之前的上古原始社会情况: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这里的“自私”“自利”,是指只管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层递,也称“递进”、“层进”。其特点是以大小、高低、多少、轻重、深浅等顺序依次排列的语言格式。它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白扬礼赞》的层递表现为描述性层递和议论性层递的有机组合。描述性层递就是运用层递方法对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这种描述性层递,是层递贯穿描述之中,以层递作为语言组合的线索,又以摹状、比喻、拟人为语言组合的支撑点。例如第二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呢……绿波……黄与绿主宰着……坦荡如砥”。作者抓住白杨生存的“景美”进行描述,用摹状(形、状、色)、比喻、拟人格突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这里作者以“层递”来进行语言组合,由总到分,  相似文献   

3.
《泼留希金》一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卑劣、吝啬、贪婪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揭露、辛辣地讽刺了俄国农奴制度的罪恶,并揭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第一段:(从开头起到“或者窗台上”)从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刻画主人公的吝啬、贪婪的性格特征。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到“还给他……大窟窿”)写泼留希金庄园外景和他的奇特装束。第二层(“他走进宽阔昏暗的门”到“或者窗台上”),写泼留希金室内陈设和他的衣着及所据  相似文献   

4.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5.
唐宁 《语文知识》2014,(7):75-76
《春意挂上了树梢》是萧红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看似随手写来,但细细品味,则会发现作者独具匠心。平淡的文笔蕴含了深邃的内涵和深沉的情感。许多解读文章都注意到了本文的线索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笔者认为沿着线索,利用对比,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在逐渐变化:从欣喜、悲愤到绝望。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去感受她深沉的情感吧。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夜晚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其中体现的“春意”由自然界到社会。第一节中“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第六节中“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最后一节“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这三句话作为文章的线索对应文题中的“春意”。我们不妨顺着这个线索跟着作者去寻找、感受春意,从而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当春天初到哈尔滨时,“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作者感受到了,也客观地承认了。天空的云彩、街道上的暖风,人们的笑声、打招呼声……作者感到喜悦,不禁做起了“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把自己陷进去”“春在歌唱”……作者完全陶醉在这一片春光中。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是一个由词章层、意象层、意蕴层构筑而成的艺术整体.从作者方面看,这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离析的;而对读者来说.三者则可以相对独立存在,他只有在读“通”词章、读“懂”意象之后,才能把握作品的意蕴,从而读“完”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写出来的作品还只是白纸上星星点点的黑色符号,是读者将它们构筑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7.
“铁如意……未醉嗬……”出处小考山东/刘生龙在初语第一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在写到三味书屋的那位老先生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关于这两句骈文的出处,课本并未作解释,但是有三种说...  相似文献   

8.
《与朱元思书》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作者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第二层,抒发了作者游览美景后的感慨;第三层,描写了山林里的树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人认为这最后两句是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  相似文献   

9.
千年名作,魅力持久,原因何在?在于它内容的丰富性,在于它解读的多元性。正是这种多元性,使得每一遍阅读都能给我们新的感悟。《醉翁亭记》正是这样的名篇。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把它读懂了,看透了,因为作者明明白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嘛!而笔者认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水”。《醉翁亭记》的第一层内容是“醉”,是因酒而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醉翁亭记》的第二层内容;第三层是“与民同乐”,这一层的意思在文中有很明确的表现。但是,很少有人看到作者秘而不宣的第四层内容。当然,作者秘而不宣,读者却…  相似文献   

10.
《小抄写员》一课,作者通过叙述少年叙利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夜里替父亲抄写签条,遭到父亲责骂的事,表达了父子之爱。文中三次用了“非……不可”这个句式,来表现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描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第一次用“非……不可”是叙利奥第一次挨骂后心理活动的描述:“他想:‘是的,这样的事不能长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因为他自“出世”以来,从没有被父亲责备过,因为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父亲一向是很疼爱他的。而现在,他为了一家人的生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丑石》是一篇借物喻人,体物写志的精美的散文.全文可分两部分:从开头到“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自然段是第一层,写丑石的颜色、姿态、模样.开头写我的遗憾总领全篇;“碍地面”“搬走吧”,是嫌它丑的具体表现.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丑石的无用,是丑的另一个方面.它不能垒山墙,铺台阶,不能刻字雕花,浣纱捶布,也不能做石磨,只是在坑凹处存点雨水,孩子们爬上爬下,因此引起人们对它的讨厌、咒骂和嫌弃.  相似文献   

12.
杨朔同志的散文《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或写景,或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①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②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字是实写,意即“掩映”。作者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城在万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  相似文献   

13.
阅读记叙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弄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题。切忌零打碎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阅读《雨中登泰山》中描写虎山水库壮丽景色的一段文字,第一步先标出“才过岱宗坊……吸引到虎山水库大坝前……绕过虎山,站到坝桥……”几处,理清游踪;第二步再看作者写了什么景物,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了什么方法,叙写中透露出什么感情。经过整体把握,我们大体上能吃透内容,知道这段文字重点写了虎山水库的水势,作者选了两个观察点,先在大坝前面远看七股大水跃出的气势,再绕过虎山,站在坝桥上看两边不同景象,作者将水库里的“平静的湖水”与跃出桥孔的“暗呜叱咤”的大水对照着写,动静相衬,更显出大水声威气势,并暗示出人对大自然的控制伟力。形象的比喻和神奇的传说更有助于表现水库壮丽奇瑰的景色。  相似文献   

14.
杨朔的《香山红叶》中两处用“藏”,一实一虚,一写景,一抒怀,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烟树深处,正藏着北京城。△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第一个“藏”是实写,意即“掩映”.此处用语不凡,贴切地表现出宏伟的北京在方木丛中宛然可见的情状,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后一个“藏”虚化了,含“珍存、铭刻”之意。作者饱览香山秋色,陶然欲醉,尤其他“摘”到了一片可贵的红叶,透过“红叶”,窥见了老向导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6.
读了李贵银同志的《“慄深林兮惊层巅”臆说》(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一文,觉得有些欠妥。笔者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慄深林兮惊层巅”句在高中语文第三册里的注释是恰当的。首先,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来说,“使深林战慄,使层巅震惊”乃是诗人将“深林”和“层巅”人格化了,赋于这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从  相似文献   

17.
小说《红楼梦》里的众多诗词,是作者曹雪芹赖以塑造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作者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和写诗的体会完全故事化了。使之为描写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服务。香菱矢志学诗,她的老师林黛玉要求她以“月”为题,用“十四寒”的韵写一首咏月诗,算是学诗以来的第一首习作。香菱遵照老师的命题去写,这一首诗从开始到修改、到成功,共写了三遍。第一首“月桂中天夜色寒”,她初学写诗,难免幼稚,但在内容上还切题。但毛病在于立意肤浅,翻来覆地去写月亮的“圆”与光线的“亮”,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直…  相似文献   

18.
《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传世佳作。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是刘禹锡那令人叹服的人格魅力。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  相似文献   

19.
《可爱的草塘》(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是一篇文字隽永的抒情散文.根据课文的特点,要紧扣“情”字,训练阅读,提高认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一、紧扣题眼,整体把握线索.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里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草塘的可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列出课文中描写的可爱的景物:①草塘夏季的美丽景色.②春冬草塘的景色.③在水泡子里逮鱼的情景.④河水里倒映的草塘美景.学生从寻找到的可爱之物中,抓住作者行文的线索.一般来说,小语教材中的散文,大多有明暗两线.明线,表现了文章的结构美;暗线,蕴涵着文章的情感美.因此,教学本课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即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塘,惊喜之情就溢于言表,发出“情不自禁”的赞美;当作者听到小丽介绍春冬草塘的特有景象时,作者又发出“好得哪儿也比不上”的赞叹;当作者在水泡里逮鱼时,从“不禁惊叫”的喜爱,发展到“恋恋不舍”的眷恋;当作者看到河水里美丽的倒影时,“啊”的一声发出赞叹,甚至产生“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画卷”的珍惜感,这时作者已完全被草塘的美景所陶醉.作者感情由赞美、感叹、眷恋到陶醉的变化,至此,学生的学路与作者的思路接轨了,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余尝谓”     
韩文丽 《班主任》2010,(10):62-62
我们语文课上学过宋代朱熹的读书名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这段话右下方醒目的位置写着作者“朱熹”。期末考试填空,要求写出这段话的作者,一个学生的答案是:“余尝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