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因当过齐国(西汉封国)的太仓长而被称为“仓公”。他是我国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良医,与战国名医秦越一人齐名。自少年时代起,淳于意就跟随公孙光学医诊病,后经公孙光推荐,他又师从医界泰斗公乘阳庆。由于淳于意虚心勤奋,刻苦钻研,公乘阳庆把自己收藏的《黄帝内经》、《扁鹊脉书》、《王色诊》、《奇咳术》、《拱度》、《石神》、《接阴阳禁书》、《药论》等医学典籍送给了他。以后淳于意又分别拜几位名医为师,医术大为提高,成为一代名医。淳于意为人刚直不阿,得罪了达官权贵,被诬陷误诊而治罪。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的十位女诗(词)人班予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的祖姑,有《自悼赋》等作品传世。蔡琰字文姬,汉末陈留(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著五言《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左芬西晋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左思*之妹。今传有《啄木鸟》等词。...  相似文献   

3.
“吾章相业何其隆 ,后有滨国前梁公。”这是清代章丘诗人郝敏中《房庄行吊房梁公》中的诗句。这里的房梁公即指房玄龄 ,唐朝著名的宰相 ,名乔 ,字玄龄 (一说字乔 ) ,唐时齐州人。这里的房庄是山东省章丘市相公庄镇相公庄毗邻的一个小庄 ,是房玄龄的原籍 ,相公庄镇因房玄龄而被称为“名相故里”。诸多典籍中说房玄龄为临淄人 ,其实不然。考证房玄龄为章丘房庄人的工作 ,明清两代就已开始了。主要佐证如下 :1 道光年间《章丘县志》卷十《房玄龄传》后有一段按语 :新旧《唐书》载 :“玄龄齐州临淄人 ,不志县名。考《唐书》天宝七年始改济南为…  相似文献   

4.
洛阳纸贵     
西晋作家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初不为时人赏识。后来左思携此赋拜见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阅后大为称赏,亲自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也为《三都赋》作注,张华并把左思誉为东汉著名辞赋家班固、张衡一流人物。班、张诸人  相似文献   

5.
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引得洛阳纸贵。其实要论文学价值,当推其五言诗为著。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左思的五言诗简直可以说是锦绣满目、字字珠玑。《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皎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据刘孝标注此事,左思所咏《招隐诗》当为其“二首之一”中句“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左诗写及雪景,王徽之是在“夜大雪”“四望皎然”的情况下,触景生情,吟咏起左思《招隐诗》的,可见王徽之对左思的《招隐诗》是十分热爱、体会颇深,因而吟咏成诵的。《梁书·昭明太子传》载:“(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于玄囿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从这里不但可以看出,昭明太子对左思的《招隐诗》也是热爱并吟咏成诵  相似文献   

6.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mì)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接着张载、刘逵等人纷纷为《三都赋》写序作注,张华读后也赞叹它余韵悠长,越读越觉得新奇喜人,可与班固、张衡的作品媲美。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世说新语·文学》也有东晋的庾阐将他写的《扬都赋》(注:扬都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送给庚亮看,庚亮因为庚  相似文献   

7.
左思的《咏史》诗,悲歌慷慨,高旷雄迈。名为咏史,实乃抒怀,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成就作论述,从而管窥左思咏史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和它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左思是西晋文学家,他的诗歌既继承了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建安风骨,又不乏典雅凝重的风格,因而形成了气韵深沉、风力峻峭的风格。这种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的风格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咏史》八首中,《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所以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因而左思的诗歌是西晋诗坛上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代表着其时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钱志熙在《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中认为,左思的《咏史诗》是其晚年退居宜春里的回忆之作。但《咏史》八首复杂的思想、中古诗人诗句的对比、《咏史》的流传都说明左思的《咏史》诗并非晚年回忆之作。  相似文献   

11.
左思任官考     
吴蓉 《文教资料》2007,(34):14-15
文章就唐修《晋书》本传,王隐《晋书》及《左思别传》中有关左思任官的四种记载,即为司空陇西王泰祭酒、为司空张华祭酒、为秘书郎、为齐王冏记室督分别进行了梳爬考证。认为:左思为陇西王泰祭酒不可信;为司空张华祭酒不可信;永宁元年可能短暂为齐王冏记室督;为秘书郎没有争议,年代应在《三都赋》完成之前。  相似文献   

12.
左思《三都赋》之所以轰动一时,引起洛阳纸贵,主要原因在于它强调全国统一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且特别注重思想化上的统一。完全适应西晋初年社会人心的需要。左思为自己的作品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也十分有利于扩大《三都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洛阳纸贵     
双双  光宇 《红领巾》2007,(6):38-39
西晋文学家左思,小时候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先后学习书法、琴术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左思这孩子将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出息!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发奋读书,文章越写越好。左思随全家来到京城洛阳后,萌生了撰写《三都赋》(“三都”指三国时魏、蜀、吴的首都)的念头。为使自己的文章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大量收集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在家里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并反复推敲每一个句子。用了整整…  相似文献   

14.
翻读我国的古典诗歌,那一个个朴拙巧俏、意趣盎然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驰鹜翔园林”、“贪华风雨中”的左思娇女(西晋·左思《娇女诗》);“采莲南塘秋”、“低头弄莲子”的江南少女(南朝民歌《西洲曲》);骑着牛儿唱着《竹枝》,“不愁日暮还家错”的川东巴女(唐·于鹄《巴女谣》);“见人初解语呕呕,  相似文献   

15.
西晋著名诗人左思擅长的是五言诗,其《咏史》八首正是五言诗中的佳作。基于此,从《咏史》八首的思想内容及所涉及的艺术形式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左思心目中的寒士形象。  相似文献   

16.
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传》。左思是我国西晋时代的一位大文豪,他学识渊博、文才横溢,但小时候却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聊天,朋友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可左思的父亲叹着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觉察到了,他非常难过,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并且…  相似文献   

17.
左思在西晋诗坛以至中古诗歌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归功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本文以《诗品》对左思的论述为起点,通过整合诗史与诗学的价值坐标完整地把握左思其人及其诗。  相似文献   

18.
刘勰应是对左思作品进行较全面批评的第一人。他高度肯定了左思的文学才能。不仅指出了其创作的总体风貌 ,而且察觉出了其独特风格特征。认为左思的文学成就突出反映在《三都赋》和《咏史诗》上 ;另外也指出了其创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现在看来 ,刘勰的批评有的地方有失偏颇或不甚深入。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21,(1):14-20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始建于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的广固城,是继临淄衰败后崛起在齐鲁大地上的又一核心城市。由于十六国时期的南燕(398—410年)皇朝曾定鼎此城,从而使其一跃成为山东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座帝都。关于这座名城的最终结局,《魏书·岛夷·刘裕传》载:公元410年,东晋大将刘裕攻陷广固城,斩杀南燕“王公以下三千人,纳口万余,马二千匹,夷其城隍”。对于这一记载,《资治通鉴·晋纪》沿录不疑。《光绪益都县图志·古迹志》在述及该城无存原因时,更称“(刘裕)以藉险难攻,夷其城隍,故无基址可寻”。似乎广固城真的被刘裕彻底夷平了。笔者对此定论持异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