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尚红艳 《教育导刊》2004,(22):46-47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为了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我园每个班都在晨间开设了班级区域活动,在这里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创作,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  相似文献   

2.
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幼儿自我学习的最好场所和途径之一。"寓教于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创设适合本班孩子操作的各个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的"开放式体育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体育活动环境、投放体育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各项体育运动的自主活动。我们大班年级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通过以下四点来阐述: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让幼儿玩得尽兴;建立隐性的活动规则,让幼儿玩得有序;进行适宜的活动指导,让幼儿玩得成功;借助多元的活动评价,让幼儿玩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沈国香 《山东教育》2005,(33):13-14
在现今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自由活动,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多了,对幼儿即时的语言、行为、思考活动的引导,支持、参与也多了。例如,某个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搭积木.过去,老师可以不闻不问。幼儿一个人爱玩什么玩什么。现在呢?  相似文献   

5.
戴秋月 《教育导刊》2005,(10):40-40
在一次主题活动“土”中,我预设了这样的目标:感受泥土的特性,了解泥土的作用:我以玩土的形式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并介绍了提供的各种材料:铲子、模具、花盆等: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成几个小组,行动很快开始了。有的幼儿挖土,有的拌泥(准备制作“糕点”),有的把土捧到花盆里(准备种花草),大家忙得小亦乐乎。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在创造性活动中个体的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互依存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对于幼儿教师所组织的“一物多玩”活动,提出了以“共享活动”推动幼儿创造、用“中介物”引发幼儿创造等指导建议,以更好地为幼儿的创意提供有效支持,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师通过对幼儿持续玩"连连看"游戏的情况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表现适时指导并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行为,在具体活动中贯彻落实《纲要》,我们以“做中学”理念和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动手做、游戏乐”的实践研讨活动。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探索性材料,创设支持性环境和游戏化氛围,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做做玩玩,在做中玩,在玩中乐,激活了幼儿的智慧潜能,真正实现了主动学习,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现谈谈活动的效应和思考,期望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小班幼儿"玩豆"区域特色活动操作简单,既方便又实用,它的开设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可通过"喂豆子"的活动发展幼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通过"滚豆子"的活动,让幼儿体味科学探究的快乐,通过"粘豆子"的活动促进幼儿造型能力的发展,通过"做豆泥"的活动给予幼儿对形态变化的直接感受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玩“吹画对印”游戏,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其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活动中,游戏和区域活动都是幼儿十分喜欢的项目,尤其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就如俗话说的“想咋玩、爱咋玩就咋玩。”区域活动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真正地在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不仅能促进幼儿学会与人交流、交往,学会合作,还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意识。区域活动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模仿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更直观地体验生活。因为,区域活动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实践性较强,因而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较为适合的教育形式。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使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呢?对此,我做了很多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陈锦 《中国教师》2023,(10):90-93
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两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本文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相结合,以中班“花”主题活动为例,通过汲取集体智慧、关注活动发展、结合家长资源,开展了基于主题的区域活动探索实践,推进二者合力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盛泽幼儿园九个大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深入研究,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探寻以"幼儿为本"区域活动的优化策略,使优化后的区域活动更加适合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区域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活动记录表,就是记录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情况的表格,也叫区域活动记录表(以下简称记录表)。记录表的形式各种各样,在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利用它来进行区域管理。在实践中,我们设计了以周为单位的幼儿记录表,直接贴在每个区域的进区位置上,要求大班幼儿进区前或活动后在记录表上做记号。在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内,幼儿可以玩1~2个区域,换区前要收拾好活动材料并做上记号。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记录表在有效调控幼儿区域活动中所具有的三大好处。  相似文献   

15.
王静花 《考试周刊》2013,(33):193-193
由于幼儿绘画水平较低,不能自如地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绘画活动中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绘画意图、绘画方法、绘画感受,是了解幼儿内心世界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在绘画活动各个阶段"说",幼儿可以培养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水平,发展口语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祖霞 《江西教育》2023,(11):88-89
“玩美”教育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综合实践,融入艺术性课程,渗透科学性课程,融合社会性课程。我们要实施“玩美”教育,打造幼儿的“完美童年”,丰盈幼儿的精神,润泽幼儿的生命,在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的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育者普遍强调教育活动要使幼儿感“兴趣”。因为在教育者的头脑中有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如果幼儿对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就有可能达成教育者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活动内容对于幼儿而言是索然无味的,则幼儿的注意无法集中,目标的达成也就没有保障。正是基于这一点,教育者对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备加关注。然而,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虚构的兴趣”(杜威语)大  相似文献   

18.
“沙戏”(Sand play)是借助于幼儿园的玩沙设置,在游戏的情境中及自由和保护性空间的氛围中,幼儿受内在兴趣的驱动对沙子进行的探究操作活动。自由和保护性空间是沙戏所特有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和“<”看起来好像很抽象复杂,实际上只要让幼儿记住他们的开口方向,学习时并不困难,并且能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方向;第二,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活动目标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能正确认读不等式。2.学习把不等式变为等式。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在教室外的走廊空出一块大的场地,教师开设了自发游戏区——"好玩区"。在这个区,幼儿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在这个区,教师没有提供精心设计和准备的玩具,也没有规定区域主题和活动规则,一切由幼儿自主。一次谈话活动后,教师让幼儿在这个区自由游戏,幼儿顿时傻了,不知道要玩什么、怎么玩。和当初新设立的活动区轰轰烈烈的"抢位大战"相反,来"好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