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水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条很重要的河流.班固作《汉书·地理志》,指出存在东、西两条汉水,前者上源为漾水,至武都后东流为汉水,自沮县以下同今汉江,后者即今嘉陵江.《水经》则认为漾水并非东汉水的上游,而是西汉水即今嘉陵江的上游.这两种记载之间的矛盾引起后世学者长久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汉水进行了辨析,认为在这一问题上《水经》所述更为可信,而《汉志》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对地图的误读.不同历史时期文献对汉源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汉江源头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秦淮,原系地理上的一条河流。唐宋时期"秦淮"在文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由单纯的地理名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符号。这种演变是有迹可寻的,经历了唐五代时期的萌芽和两宋时的丰富发展。可以说唐宋诗词是"秦淮"政治、文化意蕴的母体,赋予了"秦淮"历史兴亡之叹和永恒的时空意识。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地理环境及国家政治重心一直在西北等原因,西南地区先秦以来与中原一直相对封闭隔绝,加之西南地区本身化比较落后、传播不畅,缺少历史地理献,所以唐代以前内地对广袤的西南地区了解甚少,充满神秘模糊感。这种状况从唐开始方被打破。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及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不少士大夫留心于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的考察,对西南山川地貌、草木禽兽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对西南自然地理开始有了比较具体、客观的认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献,并且代表了中古时期对西南地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5.
汉水上游区域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各个时期遗存积淀着丰厚的中国书画艺术资源,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构建陕西“西部文化强省”的战略布局中,这些艺术资源完全可以转化为区域经济文化增长的活力。文中理性分析了本区域各时期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状况,并对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画名家和创作精品及区域内人文化了的独特山水景观作了重点归类与简介。  相似文献   

6.
巨野是“西狩获麟”之地,史书记载颇为周祥;自夏商至先秦,巨野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麒麟文化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巨野有以麒麟冢为主的种种文化遗存,大量的麒麟传说在这里兴起、演化,并流传后世.简言之,麒麟文化发端于春秋时期的巨野.  相似文献   

7.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汉水流域的《沔水》与《江水》、《渭水》一样,均占三卷篇幅,将汉水视为文化大河,更为重要的是郦道元曾在汉水上游考察过。因此,《水经注》中的诸葛亮遗踪文化价值,远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之上。郦道元虽是北朝人,以曹魏为正统,但对南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格外崇敬。在汉水中游的襄阳,郦道元着重描写了诸葛亮隐居待时期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在汉水上游的汉中,郦道元则重点考察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期的山川形势。总之,《水经注》对汉水流域诸葛亮文化遗踪的考察和记述,完全可以弥补陈寿的《三国志》中无"地理志"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关于安徽方言的分区的研究,既是安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安徽历史文化地理关注的核心内容。分析历史时期有关安徽方言研究和记载的相关史料,并辅以现代方言的相关内容,历史时期安徽方言的分区与行政区划和地理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以翔实史料论证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长江上,而是发生在汉水上。章通过对在汉川境内的众多有关赤壁之战遗址、遗迹和遗物的考证以及引证大量的历史献并结合对赤壁之战当时的战况的分析,指出蒲圻、武昌、嘉鱼、黄州、汉阳、钟祥赤壁不是赤壁古战场;论证真正赤壁之战古战场应在汉水下游的汉川赤壁街和垌冢镇(古代乌林镇)一带。  相似文献   

10.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变异,到了唐朝中期产生了“织女变心”说,宋代笔记小说也有类似记载。考察“织女变心”说产生的渊源及其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唐宋时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清廷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把终养制度作为恤老孝教的典范,以彰显先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清廷对官员终养时间、待遇有明确的规定。清廷对终养官员管理的加强,充分表明终养制度对清廷统治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清代官员终养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清代官员终养制度,由清初的汉官终养发展到八旗官员的终养,这种范围的扩大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说明了清廷的汉化倾向。深入研究清代官员终养制度,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孝道观念的认识,并为如何使孝观念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是我国西南门户之一,此间,随着秦开“五尺道”、西汉“开西南夷”置郡县和东汉置永昌郡,自东向西,云南西部疆域逐步推进到澜沦江、怒江以西直至高黎贡山西麓、伊洛瓦底江东岸广大地区,为后世我国西南边疆的空间范畴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隋唐北宋时期汝、颍水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历史发展高峰时期之一,水利工程大量修建,局部便利的水陆交通,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优越而又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对汝、颍水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王朝发展到嘉庆年间,清朝初建时曾经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以及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泯没殆尽,代之而兴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王朝的盛衰之变特别是民生困难、吏治腐败等社会问题而日渐加剧,实行了百余年的文字狱政策最终走入了历史。这一文化政策的转变,对清后期经世思潮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主滇时期确定治理滇池的主要方法:上游筑坝分流;中游多开干流,挖深河床,加固河堤;下游疏通海口,尤重重视上游和下游;这一方法也为明清两代所继承,主要是通过降低滇池水面,防范、减少周边水灾。此法沿用了几百年,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开封城多次遭受黄河水患,城内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但作为河南省会开封府创办的彝山书院却留下了二十多条含义隽永、文字精工的楹联。彝山书院的景致楹联、理学楹联,可从侧面反映出书院的教学活动、词章水平、学术思想等。剖析彝山书院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经世致用的书院文化精神,宣扬因材施教、勤政爱生的思想,对学习书院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应用文写作的发展历史上进行了宏观理论方面的探讨 ,阐述了我国的应用文写作源远流长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殷商和战国 ,发展于秦汉和南北朝 ,成熟于唐、宋 ,至明、清其文体呈现稳定状态 ,近现代以来应用文写作进行了较大改革 ,使其走上了现代化、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日花文化比较--桃花与樱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和《古今和歌集》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花--桃花与樱花,以及历代对桃花与樱花的吟诵,日本的樱花艺术,中日两国人民色彩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从花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柳林县孟门古镇在远古时期曾是高原悬湖,是大禹治水的黄河第一门户,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是沿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设县立郡近700年,扼水旱交通之枢纽,经济发达,缫丝造纸业千年不衰,其千年古刹南山寺是永宁州八大官寺之首。由于水患反复侵蚀,河床逐年东移,曾辉煌千年的昔日古城已倾覆于滔滔黄河之中,所以孟门是研究晋西历史,乃至晋陕黄河峡谷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秋胡戏妻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其故事细节及其作的评价均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可以发现,这些变化是由作所处的不同朝代的社会化背景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