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疑问句尾"为"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其句法关系,提出这"为"是施事动词,其含义广泛,具有带前置宾语的语法功能,其受事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之前。而不同意把这"为"看作语气词,也不同意把"何"看作是动词"为"的宾语。此外,本文还论述了"何以……为"("何以为"),"何……为"句式的产生和作用,认为这种表示询问或反问的习惯说法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句式,其表达作用主要是为了强调宾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证了否定句"无以……为"、"毋(勿)……为"、"不(未)……为"等句尾的"为"字是施事动词,具有前置宾语和句法功能,其宾语总是要求紧靠在"为"字之前,它对宾语有一定的选择性,名词、动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可以做它的宾语,而人称代词"吾、汝、之"等不能做它的宾语."无以……为"等习惯说法是一种特殊句式,具有强调宾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察<诗经>,其宾语前置类型与散文基本一致,只是有些宾语前置的类别出现频率要大大高于散文,这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诗歌韵律的因素.<诗经>中宾语前置与韵律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语法条件制约、诗人不能随意改变的,如部分代词宾语前置;一种是诗人刻意改变的,如名词宾语前置.诗人在句子安排上,总是尽可能地将宾语前置句安排在韵脚所在的位置.历来有关"鲁侯是若"、"万民是若"被歧解的原因在于,它们都可以描写为"名 是 动";而该句式是一个多义格式.在<诗经>中符合"名 是 动"句式的诗句脱离了语境(或语境不明),都可能有歧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宾语前置现象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语用宾语前置句中以“之”的出现是语法类推的结果,是代词前置功能的体现。它的词性应是代词。  相似文献   

5.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动词 数量短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入手,探讨动词后面的时间补语与时间宾语的区别,并分析带时量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以及时量宾语与动词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作"字词组与"做"字词组混用情况严重。一般如是实义动词应用"做"字,如果是当"作为、当作"讲时用"作"字;"作"字词组后面通常是抽象名词做宾语,"做"字后面则是具体名词作宾语;"做"字词组和它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词组时,它的及物动词含义及语法功能特别明显,而"作"字的这一特征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动宾语序有一个由前置逐渐后移的演变过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可以科学地揭示其演变的动因,即:代词的高"有定性"是其前置的原因、语言类推力的作用使前置宾语后移、焦点标记是前置宾语后移的语用动力。  相似文献   

9.
英语被普遍认为是不允准零宾的语言,尤其是双价的及物动词后,受事宾语不能删略。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多数及物动词后都会有零宾语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对英语中及物动词的零宾语现象进行分类,分别分析了宾语省略、宾语隐含和宾语空位这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语法概念。  相似文献   

10.
“前置宾语”说的弊病,虽然丁声树、吕叔湘等同志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曾有所指摘,但并没有被大家接受。多年以来,在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分析中,仍然存在着这种“前置宾语”说和相应的分析方法。不少现代汉语语法书和语法讲义上都那样写着、那样讲着。但是,我认为,这种“前置宾语”说和分析法是经不起推敲,经不起语言实践检验的,是不科学的,应当用合理的分析法加以代替。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对句法结构的要求不同,所以会产生篇章衔接手段方面的细微差异。笔者从可及性理论入手,分析了处于主语/主题和宾语两个位置上的指称用法it在汉语篇章中实现为零回指的条件,说明从事英汉互译实践时,一定要了解并尊重目的语的篇章结构特点,对译文做形式上的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2.
"原生态"价值取向与高校体育的"善本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引领文化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的责任,也是高校体育的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由于民族"原生态"体育具有自然性、内生性、地方性、民间性、永恒性等基本特性,是我国高校体育"再造"的"善本"资源,当代高校体育的再造不宜模式化,迅速模式化之后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文化多元的泯灭,文化生命力的消失."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再造应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而创新至少应当循着两种发展思路与方向:一个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反映体育运动和体育科学的复杂性;另一个则是以原生态的赤子之心,还原生态的赤子之体.如果将这两种思路与方向融为一体, "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善本再造",将促使我国高校体育呈现中西体育文化珠联璧合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4.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5.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运动”具有实施主体民间性、教育对象全民化和教育内容适用性的特点。它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的借鉴和启示在于:民间力量应该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以成人为主体的农村社会的全体成员;农村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合当前农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8.
传统形而上学否定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个体性、多变性、差异性,而肯定形而上的一般概念的普遍性、稳定性、同一性,所以,"同一性"构成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特征。主体、客体、实体是建构"同一性"哲学的主要范畴。尼采认为,现实世界并没有主体、客体、实体,传统形而上学只是出于心理、语言、逻辑的原因才虚设了主体、客体、实体。  相似文献   

19.
"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变体,但并不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文化习俗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表达习惯差异是"中式英语"的三大成因。本文主要结合"中式英语"的成因,提出要避免"中式英语",应强化语言输入,培养英语语感;注意分析比较,掌握英汉表达差异;树立文化意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明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为遏制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异化,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为协调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行模式;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随着其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文化成为发展奥林匹克实践,补充、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