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在云南古代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研究辩析哀牢国与滇国、滇越国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哀牢国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哀牢是滇西南地区一个巨大且庞杂的族群.保山是中国历史上永昌郡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昌宁地处永昌、顺宁两郡之间,应属古哀牢国范围,而在此地发掘出的昌宁大甸山古墓群,从时间与空间上看推测属于哀牢文化遗址.关于哀牢的族属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是哀牢地区考古及对哀牢文化研究的重要实证材料,是研究哀牢文明起源发展的基本实物凭据,拟从现有资料出发,尝试进一步揭开哀牢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3.
九隆神话多学科价值皆备,是深蕴于哀牢民族心灵中的集体记忆.九隆神话在《哀牢传》、《华阳国志》、《后汉书》、《水经注》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且散见于哀牢后裔活形态生活之中.今有《九隆神话研究》一书出版,以多学科的视角对九隆神话进行多方位的审视,在研究体系、研究内容和观点上皆有所获,弥补了九隆神话研究一直以来无专著,仅以单篇论述为主的完整性不足、宏观和微观视野结合欠缺的研究缺憾.现为著作推介和促进学术再探讨之目的,对《九隆神话研究》进行略加述评,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耿德铭先生的《哀牢文化论》是深植于考古发掘和实物、实迹调查,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史学论著,是以深广史籍和古代诗词作为参证的雄辩史碑.其成为保山区域性文化研究的拓荒者,正缘于它强烈的原创性、开拓性与前沿性.  相似文献   

5.
对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来说,《哀牢传》也是一篇很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哀牢归汉的根本动机可能是为了借助汉朝政府的赏赐与封号强化哀牢人的民族认同,保持哀牢民族的继续生存与发展。从民族交往需要来看,民族统一需要对异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哀牢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汉朝政府的民族统一在民族学的沟通手段上形成了一种历史契合,因此,民族志也就必然会成为解决民族统一的最佳沟通手段。《哀牢传》的诞生就是民族交往历史耦合的需要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问题,明代董难《百濮考》问世以来,争论不断。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考察,认为泰缅边境的克伦人就是哀牢人的后裔。克伦人与史载的哀牢人习俗都具羌濮和越人的特征,故可推断哀牢主族应为濮越融合的僚人,即“鸠僚”。  相似文献   

7.
哀牢区域本无汉族。先秦时期,我国内地汉族先民开始移民到哀牢区域,于汉晋时期哀牢区域出现汉族移民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汉族移民以政治落籍移民、战争落籍移民和工商业落籍移民为最多。  相似文献   

8.
哀牢山系是民族文化资源异常富集的区域 ,这里蕴藏有大量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山水的秀色、自然的雄浑和天地的大美 ,在哀牢山系都有集中体现。梯田景观既是哀牢山系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人文景观 ,也是人类农耕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葩。雄峰巍峨的自然山水、凌霄仙境的梯田景观、沧桑古朴的蘑菇山寨以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 ,作为一个整体构成哀牢大山梯田景观审美的主要对象 ,堪称世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耿德铭先生的专著《哀牢文化论》入选《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且已于近期出版.该书为耿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详实的文献、考古和其它史料深入对验研究,将古老神秘的哀牢王国系统、形象地展现出来,对推动哀牢文化暨云南民族历史研究具有拓荒与奠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山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礼社江下游红河两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总人口为1058836人[注1],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早期的活动,在汉文史籍中少有记载,本民族也无文字可供探究。从现今还广泛流传于其居住地区的传说故事中,多少还能看到一定的历史实际。借助于一些传统故事,把  相似文献   

12.
九隆神话是叙述哀牢民族由来的传说故事,相对于理性的思维来说,其所讲显得荒诞陆离,让人"迷思"。但从历史研究来看,九隆神话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仅反映了哀牢夷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征,更传达了哀牢夷远古的历史文化演变信息,如氏族制度、经济生产方式、婚姻制度、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为我们了解哀牢文化的进程及其规律提供了一个最方便的透视角度。  相似文献   

13.
哀牢山区旅游资源具备原生性、立体性、独特性、稀有性特点 ,其民族文化也打上了独特的地域烙印 ,二者相辅相承 ,具备极高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古称哀牢、永昌,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是一个商业繁盛的驿站,由于丝绸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蚕桑养植加工的重要基地、丝绸等纺织品的重要出产地.  相似文献   

15.
钱征 《职大学报》2012,(1):35+76-35,76
周笃文先生认为:"如果说河南新郑的溱洧合流处是国风的摇蓝,湖南汨罗江是伟大骚人的栖息之所,那么安徽的陵阳则是中华诗国另一方圣地。特别是《哀郢》提到的陵阳,关系屈原晚年行踪,意义尤为重大"。[1]周笃文先生的看法,我是赞同的。在池州市境内,最古老的地名,头一个就是"陵阳"。"陵阳"这个地名,出现在屈原自叙的《哀郢》里,标志着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  相似文献   

16.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九隆神话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的历史产物,是古代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当下,九隆神话的保护现状主要呈现为三种状态:一是以文献记录的形式和口头传承的方式得以保护;二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及文化产业开发的途径加以保护;三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式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7.
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夷"的族属问题,明清时代的一些史家学者、命官使臣相继进行过调查探讨,二十世纪省内外学术界多次展开热烈争论和深入研讨,所提出的族属之说多达一二十种,大都把哀牢人视为单一民族,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一二十年发现和整理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民俗学资料综合验证,哀牢夷应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包括了世居在滇西及其西南境外的至少八、九个当代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悲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既采用了以哀景、哀事写哀情的手法,也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段,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体现了此诗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日本传统美学中“物哀”的粗略分析和对川端康成重要作品的基本分析,初步探讨“物哀”对川端的影响以及川端对“物哀”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保山历史上有内八景与外八景之说。内八景在城内,分别是"西山晚翠、明月太保、白昼观星、法明晓钟、铜壶滴漏、梅鹿争春、荷池观奕、龙池夜月";外八景在城外,分别是"蕉洞春光、哀牢金井、神坪赏花、梨花香雪、北津烟柳、金鸡温泉、云崖卧佛、鱼村晚钓"。"鱼村晚钓"说的便是位于保山城东五公里处的打鱼村、三家村、老鸦寨一带的村民在夕阳下泛舟湖上、撒网捕鱼的美好情景。或许有人会问,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