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2.
张子程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39-43,76
无论是论述诗歌艺术创作构思还是诗歌意境之创造,人们在论及兴时,多把兴局限于诗学范围之内。我认为,若从美学的角度讲,“兴”———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应是审美领域中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将“兴”定位于审美心理范式之内,是关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其它审美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从这样的角度讲,“兴”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才把“兴”推崇备至,并把“能兴者”与豪杰相提并论,也把“兴”和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了起来。所以,认真地研究“兴”,发掘并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更大的学术视角来审视它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 "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 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 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 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量”是王夫之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人的感性知识,以及由人的意识参与了的可以洞察事物本质的直觉能力。“现量说”强调艺术构思中的直接审美感兴,关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并且在继承“以禅喻诗”传统基础上有所超越,其思辨性和科学性都达到了中国文论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诗学价值观中的"君子"与"小人"跟"华夏"与"夷狄"一一对映,"君子"等同"华夏","小人"等同"夷狄".其等同依据在诗学上表现为经过儒家政教伦理浸蕴的"性情",这种等同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从创作对象的角度来说,倡导缘物而感;从作者主观方面来说,提倡寓情写意;从主客观合一的作品层面来说,倡举意在言外、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通过对“兴”的考察与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中国传统的心物关系与灵感理论的基本特点。不仅诗兴活动是中华民族对待心物的审美态度在诗学精神中的升华,而且中国诗学精神本身也正是通过“兴”这一重要范畴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9.
“兴、观、群、怨”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一个古老命题。王夫之对此作出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首先强调“兴、观、群、怨”说中读者的主体地位,实现作品论、作家论向读者论的跨越;探讨审美鉴赏特殊性,找到诗之为诗之根本;寻求其价值取向,沿审美化发展,还原孔子这一命题的本真,对整个中国古典诗学有重大突破,并对当代文艺美学的建设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兴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范畴之一,反映了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其内涵要求诗歌具有审美感受特征和意于言外的特色。本文结合《河岳英灵集》的文本,对此范畴的渊源、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把它放入中国古典文论范畴的体系中加以观照,对盛唐诗歌特有的审美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坛,模拟之习相仍,学古者相率为伪,反对者流于俚俗。针对修辞立诚传统丧失、古雅精神衰微的现状,王夫之提出了崇古尚雅的主张。同时,崇尚个性思想的发展冲击着儒家的理论体系,为了挽救道学家诗论的危机,王夫之倡言诗歌抒写情志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为诗歌是诗人情感与礼乐精神的体现,把兴、观、群、怨看作“四情”,确立了把《诗》中“四情”作为衡量诗歌是否雅洁的准则;其实质,是要求诗人发扬《风》、《雅》比兴反映现实的传统,肩负起载道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选择王夫之与全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舍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的王夫之《文选评》批点本成书于康熙二十一年,其《文选》属于“汲古阁毛氏正本”.《文选评》的主要内容为评赋,其批语为王夫之的真迹.  相似文献   

14.
再论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不是简单的兴,也不是简单的比。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诗学范畴。一加一大于二,有了更大的内涵:一可以是双关、二可以是比拟、三可以是寓言、四可以是咏物、五可以是囫囵话、六可以是作者无心而读者有意——某些"文字狱"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清时期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在诗学的建构上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王闿运的复古诗学在不同于晚清既有复古诗学路径的前提下,不仅走了一条宗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发展向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闿运的复古诗学以通经为起点,进而引出对"情"的阐发,再外化为"文"的形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以"治情"为核心的复古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莲峰志卷一 敕谕 神宗皇帝①谕敕②壹道 皇帝敕谕方广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③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④命工刊印续入藏经⑤十一函⑥,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于本寺.尔等务须庄严持诵,尊奉珍臧.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1978-2008),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诗格》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具有偶然突发性、瞬间直觉性、主客体交流互动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