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院校应通过对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中职业素质及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结合职业成长及职业迁移所需,重构高职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融通中级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国家职业标准-食品检验工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整合专业课程,构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食品检测及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中公共营养师的职业素质及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出了高职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融通公共营养师(三级)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质性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内涵的介绍,分析了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内涵,提出了如何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美国21世纪“从学校到生涯”(School-to-Career, STC)的理念及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职专业课程改革起导向作用及经验借鉴。尽管近几年高职专业课程持续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高职专业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实施改革和完善,且通过能力这个切合点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注重工作本位的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及心智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本文从课程体系角度出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建立衔接课程目标,围绕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模式。  相似文献   

7.
韦大宇 《广西教育》2012,(39):66-67
从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入手。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标准,阐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对接问题,确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相关职业在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方面相一致:专业教学过程应与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相一致。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出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离,能力定位不准确,知识定位及教学标准混乱的现象。因此,应分析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的现状,研究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探讨课程体系、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双证制"的推行,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的逐步推广,在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了"应用"与"应试"困境。文章以"报关实务"课程为例,分析了困境产生的原因,即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存在脱节。从改革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挂钩及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职教育"应用"与"应试"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现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金融专业课程承载着实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任,通过与金融行业职业标准对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课证融合的实施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以期推进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