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炳虎 《内江科技》2009,30(2):98-98
激光多普勒测速以其高精度、动态响应快而在速度测试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测速系统需要对两个半导体激光器进行温度控制。使得两个半导体激光器的温度恒定,对LD温度控制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对半导体激光器采用模糊PID控制策略与传统PID控制器相比,反应速度更快,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高炉火道温度控制具有非线性、多扰动特点,且时滞较大,实时性和温度控制品质较差。提出一种基于黄金分割优选解析设计模式的高炉温度专家控制方法,以提高煤气过程能源利用率。利用黄金分割优选解析方法设计了专家系统补偿函数与温度控制规则,采用加权组合预测的方式,取得控制量区域量化值,进行控制品质优选解析设计,完成高炉火道温度控制模糊专家系统设计。仿真测试表明,实测的高炉火道温度与目标火道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设定的基准值波动幅度不大,展示了温度控制预测较好的跟踪性能。温度控制预测误差远远小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机集多接口和系统于一身,体积质量极小但拥有极为强大的应用功能,操作方便灵活,只需外加电源与晶振便可以有效完成处理和控制各种数字信息的任务。而通过将其运用在温度控制系统当中,不仅有助于高效、精准地完成温度控制,同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能耗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通过从说明单片机温度控制的原理入手,着重围绕单片机及其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供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板辐射供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加节能高效的供暖效果,地暖制造商的研究方向从地暖结构、传热过程和热源方式转到了寻找更加先进的温度控制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的温度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糊PID控制、BP神经网络PID控制等。且温度控制方法主要针对大型工业设备或温室系统,对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模型预测控制算法(MPC)作为新型的控制算法,针对地暖系统的非线性、时变性、强耦合性,有优秀的控制效果。本文首先对地暖系统的分类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并选择电地暖作为研究对象,接着对主流温度控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进行阐述,最后着重分析MPC在电地暖系统控制方面的优势。最终确定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地暖系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21)
将传统的模糊控制理论应用到电热毯的温度控制过程中,介绍模糊温度控制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在电热毯上进行设计研究。在给定不同的温度设定值和初始值下,进行试验研究,并得出模糊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性。  相似文献   

6.
化工企业当中,对自动化仪表进行检测和维护,能够提高自动化仪表实际的运行效率,为化工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文首先对自动化仪表中,常见的故障类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主要介绍了压力控制、温度控制以及流量控制等几种不同的形式;其次,着重探究了自动化仪表的检测和维护工作方法,希望能为该领域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的信息技术可谓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与发展,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有涉及,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推动着我国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各种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显现出来,而人们的生活也随之被改变。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的相关概述、应用理论与优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3D打印机作为3D领域的一种前瞻性产品,成为一种潮流正迅猛发展[1]。本文以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控制技术为主线,介绍了FDM技术及其控制工作系统。结合实际选择了容易控制的高精度步进电机,并分析了喷头温度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MAX6513是美国Maxim公司生产的集成温度控制器,被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仪、电信设备、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子产品领域。文中介绍了它的基本特性、引脚功能、内部结构和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机器人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工业机器人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与发展,本文首先说明了工业机器人概述,其次阐述了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具体应用,最后提出了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方向,希望可以为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空调控制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特点及目前存在的控制问题,提出了空调控制系统引入智能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针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案。控制回路由冷水流量—送风温度控制、风机转速—静压点静压控制、送风量—室内温度控制、新风量—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四个控制回路组成,建立了一种新的多层神经网络,实现了神经网络和PID控制规律的本质结合,在变风量空调控制系统中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和自适应解耦能力,MATLAB仿真试验说明了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杨新顺 《科技通报》2019,35(3):75-78
为保证燃气锅炉安全稳定的运行,并针对传统温度控制算法存在的选取问题,提出一种改进型PID温度控制方法,并完成温控系统的设计。首先讨论燃气锅炉温度监控中的系统工作原理及硬件配置,分析通用PID温度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升级PID控制算法提高温度的采集精度并完成梯形图的编写。最后,使用该方法完成新疆某锅炉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温度的控制范围、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上均更优,具有更广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烘干炉具有大惯性、纯滞后等非线性以及时变的特点,开关炉门、加热材料、环境温度以及电网电压等都影响控制过程,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常规控制例如PID控制难以保证加热工艺曲线要求。作为非线性控制的一大分支,模糊控制在上述温度控制系统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PID参数自整定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PID参数自整定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井研制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控制温度范围大、制冷响应速度快葶优点。本文建立了基于高精度温度控制的智能PID参数自整定方法——继电型参数自整定,实验证明,通过参数整定可以较好的实时改变汪拉仪的响应曲线。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计回转窑熟料烧成系统分解炉(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传统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及温度控制单元采用有源晶振A/D时钟采样控制方法,导致基线漂移,恒温控制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线漂移交流耦合控制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在炉内温度离散采集的基础上,进行温度控制曲线拟合,设计基线漂移交流耦合控制的DDF炉自动恒温控制算法,实现对DFF炉温度控制的优化预测,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实现对自动恒温控制系统设计和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避免恒温控制中的基线漂移,温度跟踪性能较好,具有较好的稳定输出,能有效应用在DDF炉恒温控制中。  相似文献   

16.
温度测控系统目前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制冷领域,传统的机械式温控系统,其温度控制精度低、工作可靠性低,且调节、显示不方便,严重影响了一些易腐食品的运输、冷藏。而随着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不断地发展,为设计智能温度测控系统提供了条件。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并且应用在小型分配性冷库温度调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系统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温控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易扩展。  相似文献   

17.
房间温度模糊PID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间温度控制是一复杂的控制过程,传统的模糊或PID控制很难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文采用模糊PID控制,设计出空调房间温度控制器。利用MATLAB建立了空调房间温度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相结合可使控制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8.
供热系统中的温度控制,是衡量供热效果的标准,控制中具有不确定、非线性、变参数等因素。常规的PID控制难以满足供暖热水温度控制要求。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对换热站温度的控制,利用模糊推理对PID参数Kp、Ki、Kd进行在线整定,提高了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开发设计的温度控制系统多是以单片机、PLC为主实现整个系统的温度控制。传统的温度控制系统主要以电气自动控制为主,在温度采集和温度控制方面受干扰和制约的因素较多,控制效果较差。在当今酒店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设计出一套采集温度信号精度高,控制参数运算准确且操作方便,控制效果好且能够节省能源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及施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雷 《中国科技纵横》2011,(10):158-158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尺寸较大,且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以避免水泥水化热及体积变化引起的裂缝。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推动了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和许多特殊建筑物的出现,这些建筑基础工程大都采用体积庞大的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已大量应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检测和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温度监测和温度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在施工中宜采用信息化的施工方法,温度监测的数据要及时反馈,以进行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