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思政课教师积极构建有效课堂,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找准思政课为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应该发挥的作用,提升教师职业效能感,推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重视加强师生链接,开展教师团队合作,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3.
当前,获得感已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及教育学者和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具体对策。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研究学生思政课的基本情况,提出通过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丰富思政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教育方式方法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曾娅琴 《教书育人》2023,(18):15-18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层面应当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基础进行评价。调查发现,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获得感较高,在能力和社交两方面的获得感较低,导致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满意度不高。应当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将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构建多样化的课堂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满意度。除此之外也应当关注专业认同度等非教学因素对课程思政教学满意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选取H大学S教学团队为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遵循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心理机制和外在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并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模型。研究发现:(1)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生成需要以内在的认同感、自主感和获得感的满足为前提;(2)在教学团队中,团队结构与团队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团队成员心理感受,进而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生成;(3)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易受行政力量以及学生反馈的影响,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以及积极的外部反馈能够对思政课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运行机制,着力打造"4231"大思政实践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强化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实施动态多元化考核模式。通过完善这"三大长效机制",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式单调、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政课考核过程与结果脱节等问题,我们探索了"系统集成、泛在学习"的教学资源体系、"学生主体、翻转互动"的教学方式、"二维一体、虚实对接"的教学支持平台、"过程导向,多元评价"的考核机制,这个"四位一体"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完善思政课建设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课程目标、教学流程、团队协作,从学习环境、数字化工具、教学法上设计和应用对分课堂,将知识讲授、个性化学习和课堂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现实生活中新思想的创造与实践,构建教学共同体,建立广大师生的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切实深化推动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欠缺,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考核方式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探索以学习型团队为核心,以课堂课后互通为原则,以过程性考核为保障的学习型团队教学模式。从个体和团队两个维度构建课程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以运筹学课程为例,对学习型团队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构成要素,懂得获得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新维度,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努力探讨其生成逻辑,懂得学生学习获得感生成的实践基础与心理机制,不断探索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以教学活动为获得感生成的基础,努力做到主导与主体相统一、情感与道义相融通、内容与形式相适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传统的常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为此,立足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网络教学环境创建、教学环节把握、教学监控机制构建等三方面,尝试性构建PBL教学法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相整合的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渗透力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思政课教师应用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及提升思政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实践,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聚焦在思政课堂。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培育"学习共同体"、拟定多维目标、创设问题与情景、组织交流活动、展示"收获"、点评作品几个方面探索"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从听课学生视角看,思政课示范课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课堂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等。但也有学生认为有些思政课示范课存在课堂表演性太浓、对常态课的示范性不强、学生获得感不高等问题,并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上述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必须从更新教学理念、善用媒体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增强自身素养等方面,着力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推进示范课堂常态化、常态课堂示范化,彰显高校思政课示范课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标准和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元立体教学模式要求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扩大教学场域和多层次化教学,引导学生多渠道自主吸收知识.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参与感促进获得感的提升,以隐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素养获得感的提...  相似文献   

15.
自高校实施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以来,在教学领域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其实际运用中却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完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取得当前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运用各种途径与方法来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6.
如何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是思政课教师需要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在思政课上组建学习型竞争团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加强学习型竞争团队建设,首先应当加强对学习型竞争团队的考核,以考核促进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7.
学习方式是影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因。对五省十多所高校2019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思政课学习方式多样,深层学习方式和浅层学习方式兼而有之;学生思政课深层学习方式多于浅层学习方式,但其学习方式有较大改进空间;不同学生群体思政课学习方式有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年级差异。尽管学生的课程观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都显著影响思政课学习方式,但深层学习方式更多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浅层学习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课程观。实证研究结果为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政课深层学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俞海洛 《江苏高教》2020,(6):115-119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课程政治性属性与学生需求鲜活性之间契合度不高、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样化之间同步性不强、部分教师导向模糊与学生学业基础之间的非良性叠加等主要问题。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与学的交互性,切实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基于慕课背景下"专题研讨+轮转走班"(专题轮转)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着力进行教学范式结构化改革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实践证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华南理工大学全校通识课程《英语诗歌选读》3个班共360名学生为试验对象,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进行过程性考核试验。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和进行课堂作业演示、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表现实时评估,辅以课堂点名和课堂测验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试验表明,过程性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实施过程性考核是提升人文通识课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高校为打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攻坚战,把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作为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但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师生之间缺乏共情互动、学科特色不明显、课堂生动性不充分、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对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对策,增强高校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