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国际理解"专题.课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但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文的解读是这样的:表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介《卖木雕的少年》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7课。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 第六册第七单元教材以“赞扬国际友谊”为主题.《卖木雕的少年》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旅行非洲南部,对非洲木雕爱不释手,却因木雕沉重只能放弃。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他一个木雕小象墩。本课语言亲切,叙述详略得当,对莫两奥图尼亚大瀑布一笔带过,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少年送木雕等情节上。  相似文献   

4.
《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是我参加市优质课比赛的课文。这一次的备课与教学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好课,是磨出来的!一、初次尝试,深感肤浅备课伊始,我快速默读了课文,非洲少年的憨厚、淳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了让课讲得大气,也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我毫不犹豫地把这堂课  相似文献   

5.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组元。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买卖木雕这一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一、读文思考,体会作者  相似文献   

6.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卖木雕的少年》  相似文献   

7.
《卖木雕的少年》中的黑人少年在"我"即将离开时,亲自跑到"我"的住处送"我"小象墩。"我"要付他钱,他说":不要钱,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感动极了,说":我们是朋友!"课文最后写道":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一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这洁白的牙齿仅仅写牙齿白吗?"一时,下面听课的老师都议论开了":难道这洁白的牙齿还有象征意义吗?""黑人脸黑,牙齿都是这么白的。"大家都疑惑不解,很想马上听听学生是怎么回  相似文献   

8.
编者易题意在立镜《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相似文献   

9.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文本语言极富情感,教学时,可切入的突破点也很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对突破点进行了一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意在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既敬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羚羊木雕》故事里围绕“赠送”和“索回”那只羚羊木雕,发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两组矛盾。如果用原有的眼光和观点来看这一《羚羊木雕》,未免视野狭隘,看法偏颇也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友谊与江湖义气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内心充满友情、珍惜友情的小孩。在课文里,坚持诚信的“我”的呐喊和反抗是无…  相似文献   

11.
那天,备课,我看见这样的一道题目:《羚羊木雕》这篇课文里万芳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顺手翻了一下参考答案:万方的妈妈是一个粗暴,蛮不讲理的人,和我的爸爸妈妈一样,也是一个重财轻义的人。那一刻,我震惊:难道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要告诉学生的就是这样的主题?难道孩子眼里的爸爸妈妈们除了重财轻义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7课《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少年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市级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本课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特殊时代背景很陌生,对课文大悲大痛的情感基调没有生活体验。像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数量不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狼牙山五壮士》、《少年闰土》、《狱中联欢》等,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让词语教学饱满、烂漫起来,我以《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该如何选择"教什么"呢?备课时,我常对文本提出如下的"三问",现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有什么可以教《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有些"什么"可以教呢?下面尝试做一梳理。第一,字词:文本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正在做作业,《西门豹》走进来对我说:“快出来,《果园机器人》正在外边等你去看《荷花》呢!”可我们还没走两步,就遇见了《卖木雕的少年》。他说,我们先去看《珍珠泉》吧!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生虽然身处丰富多样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但一到写作文时,却又陷入"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困境,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如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争吵》《我不能失信》《卖木雕的少年》《搭石》等,  相似文献   

18.
正杜老师:人教版六年级《唯一的听众》一文中"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一句,我认为有些不妥。因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慈祥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眼神"指的是眼睛的神态,不能比喻成"深深的潭水"。而课后的思考练习题中也问: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所以我认为课文中这句话不妥。不知我这样理解对否,请老师指教,不胜感激!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冉启波  相似文献   

19.
【教材说明】本单元选自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涉及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金色花》《荷叶母亲》)。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文兼顾散文、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也以此为主题,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散步》《诗两首》(《金色花》《纸船》)《〈世说新语〉两则》。【参与学校】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