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一次授课] 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被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深深地感动了.如何把这一份感动传递给学生呢?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前欣赏残疾人马丽、翟孝伟表演的舞蹈《牵手》,使学生明白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奇迹.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到了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有关"奇迹"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交流反馈. (1)体味"奇迹".  相似文献   

2.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3.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5.
《一夜的工作》是我国著名作家何其芳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情况后写的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歌颂了周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找出“感动”、读出“激动”、悟出“生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从课文中走了个来回,既理解了课文,陶冶了情操,又学到了写法,可谓一课数得。一、找出“感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很快被课文中的描述所  相似文献   

6.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7.
学校安排我上一堂主说型的课。根据教学进度,我选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有特色的议论文,教学重点是:①引用名言在议论中的作用。②逐层论证的结构层次。课前的设想是:用“讨论式”来上这堂主说型的课。 首先,我根据课前的精心设计(如注意中心论点、分论点等重读;注意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停顿时间)范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划出文中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实施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12册)这篇课文。以前几次教学这篇课文时,都是从引导学生在体验小女孩生活悲惨的基础上,生发憎恨资本主义社会之情入手进行教学的。这次教学,我打算仍把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到学校图书室或微机室查阅《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什么》(第十一册12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按照教材的类型和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教学的难点是课后2题:联系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做到的,谈谈什么是幸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除了安排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外,还要求学生每人收集关于谈幸福的格言警句一至二条。学生纷纷查找资料,摘录了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中外名人的格言。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  相似文献   

10.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十五课《成长记录袋》时,带着同学们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品味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对行为的分析和选择能力。因为这堂课取材于生活,多角色互动,寓教于活动中,所以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更感动了孩子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如下:一、课前预习,让教学取材于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上课铃声响起,我快步走进教室。今天,我要讲的是《与象共舞》(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这篇课文。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教学:(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2)朗读课文,画出重点句。在学生自读时,我将本课的8个生字及生词抄在黑板上,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开始检查学生对这些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睹、驰、摩、尴、尬、彬、绅、氛、悠闲、松弛、尴尬  相似文献   

12.
一、以德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例如:我讲《詹天佑》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带着对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既掌...  相似文献   

13.
赵冬梅 《现代教学》2012,(Z1):108-109
"校名优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帷幕已经落下,我忝列其中,也上了一节展示课。课是上完了,但上课的整个过程以及这节课给我留下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同一备课组的教师以及教研组给我的帮助与支持,更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在阅读《一碗阳春面》时,文中的故事引起我的共鸣,我被深深打动,所以决定上这篇课文。教学要兼顾学生,要考察学情,但我却没有太多考虑学生,还一相情愿地认为,感动我的文章也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对第六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给教师明确提出了教学建议 ,即“选材精当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应作为重点讲深讲透”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此课时 ,既理解上述教师用书所要求的教学思路 ,同时更注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教《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实录。课堂上我首先对同学们讲 :“课前 ,同学们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进行了积极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  相似文献   

15.
那一次,我刚开始教《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便突发灵感,一下改掉了原来教案中的预设。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预习《掌声》一文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我以后,我便出示了本课的词语,检查了认读情况。接着,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在这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说:"同学们,我们现在组织一次访谈活动。我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读着课文想一想,有哪些问题需要采访我?"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真把我当作作者了: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如何培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体会。一、课前参与一些实践尝试,积累语文素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广。但有些课文描绘的景色,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有些课文反映的事件又距今甚远,这就使学生感到费解。如何克服这一不足?我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收到较好效果。1.看一看。学新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看与新课有关的影片、录像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调动学生搜集素材的积极性。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前,让学生观看…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许地山,接下来按照课前的设计:标记生字词、范读课文、自由读、分角色读,一切都在我的计划之中,课堂也逐渐进入高潮。  相似文献   

18.
新编教材自小学第七册起,每组课文前都有《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前都有“预习”,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这些内容的编排为教师的教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凭借“预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忽视了《导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有悖于编者的意图,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导读》位于每组课文之前,既是每组课文的精要,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像指明方向的路标,指引着各单元的教学大方向。它一般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向学生介绍课文安排;二是对学…  相似文献   

19.
前一阶段,我应邀到杭州执教了一节略读课《假如没有灰尘》。这是我第一次执教略读课文的公开课,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不断接近和理解学生的过程。在和学生共同走过的这段历程中,我的学生观在不断调整,不断改变。在第二板块"品读语言,掌握方法"中,我要感谢孩子们生成出的两种观点。请看教学片段:师:(媒体出示)试着为课  相似文献   

20.
长课文的篇幅长,内客多,确实是需要多一点教学时间的,但有的教师教《竞选州长》一课,竞用六课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觉得象《竞选州长》这样的课文,用两课时就可以教完.我的体会是:(1)准备谈话的目的要明确,要筒短.一开头不要把课文内客详详细细地告诉学生.在布置预习前,我简介作者后,扼要地讲一讲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