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有所差异,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也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人的本质"进行理论探析发现,他不仅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本质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判,还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实际上,人应该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人之作为人理应同时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即人的本质二元论。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建立了以"绝对精神"为前提的"绝对主体"。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抽象性",变革了黑格尔的"理性实体",用"感性主体"超越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但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方法导致他的"感性主体"脱离了社会历史现实。马克思用"感性实践活动"改造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进而完成了对以黑格尔及费尔巴哈为主体思想的双重超越,实现了在唯物史观立场上对"主体性"思想的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3.
孟子在儒家学派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对于儒家学派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孔子的基础上,他积极创新,使儒家思想更为严谨,尤其是他的教化思想,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化的内容与方式方法,注重"德"与"礼"的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诚信思想是一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其在封建传统社会中用来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稳定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诚信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儒家"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儒家诚信思想现代转型的现实依据,最后提出了儒家诚信思想进行现代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审视社会历史现实的基点,是对新事物扬弃旧事物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描述或阐释,这是一种变革的、发展的实践观;纵观历史,实践呈现出变革性的历史阶段,大致有两个时期:一是私有制的产生及其消逝时期,二是共同所有制的产生时期。在变革的实践观的审视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上升期,只有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上升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形塑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离不开对传统价值资源的发掘和创造性转换,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具有明显的基于经验的认识论命题特色,这对于以社会伦理和修身为主的传统儒家思想体系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现代性转换思想资源。应该挖掘它本身所蕴涵的探究事物规律以获得真知并付诸实践的精神资源,进行扬弃,实现其合理性的重新表达。本文从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伦理价值、传统儒家"格物致知"论的认识及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黄楠森先生在今年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原则的误解和歪曲,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复辟。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时,批判超越了旧哲学抽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旧哲学原则,创立了自己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根本原则的新现实世界观。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作指导,排除辩证唯物主义旧哲学世界观的干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10.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11.
"秦政"是在与"周政"的对立中获得自己的历史性的.荀子的现实主义立场,使他有可能清醒地看到这种新型政治模式的特有长处,但儒家一以贯之的价值合理性追求,又使他对其片面依循工具合理性原则展开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怀有特殊的敏感.对秦政得失的判断从一个具体侧面展示了他"兼综乱法"的学说特征,并对随后汉儒的思想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区别了儒家、儒学、儒教三个概念.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三个层面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与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反对强化儒学意识形态,这是其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伦理的排拒,对"礼教"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缺失的一面,其缺失主要是在对儒家伦理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学术层面能将孔子与后来的儒学、儒教区别开来,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成就作平实的评估.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可以沟通,但反传统毕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任何具有文化价值的思想学说,它的恒在意义只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才会发放出它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直接经历了宋亡元兴的吴澄,怀揣对儒学的救亡图存之愿,重新编排整理了儒家道统,在他的道统中可以明显看出和会朱陆的思想主张。吴澄首先以朱熹传人自称,对其学说作品进行翔实的整理排序,同时继续朱熹未竟的五经编纂工作;而在如何识天理的方法论上,他的观点与陆学相接近,肯定对"心"的反思作用并给予陆九渊道统地位的肯定。总体来说,吴澄秉持兼尊朱陆的态度完成了对儒家道统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致力于儒家哲学的建构与弘扬,尤为推重阳明学。他对阳明学的研究在跨文化的视角中展开,重视其理论在旅行中的变形与影响。通过中日比较,张君劢一方面肯定了日本阳明学"长于事功",批评了中国阳明学"陷于枯禅",强调了阳明学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希望中国阳明学能补日本"短于理论"的缺陷,发展出具有现代学术形态的哲学理论。然而,在他的具体阐释中,无论谈论日本还是涉及中国,西方理论始终是无所不在的参照系。在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中,张君劢用"理性主义"解读孟子的学说,用"唯心主义"改造禅宗的内涵,又将二者看作阳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直觉主义"哲学体系。张君劢的这种建构是用西方理论阐释和剪裁儒家传统的结果,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由此,现代新儒学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值得反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15.
历来,人们对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方面,同时看到了孟子思想与当时所处年代的乖离。本文将从与时俱进的观点出发,对孟子思想中的迂阔性进行深入分析,依唯物主义之历史观正确认识孟子的伟大历史贡献,同时指出孟子思想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16.
《周易》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易》是"六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道教的发展史中也产生了很多与《周易》相关的著作。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在内容和特点上有很大差异,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也有观点性的不同。正是由于《周易》在儒家和道教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局限于《周易》究竟应属何家的争论,而是把《周易》作为连接点,将儒家与道教的思想放在平等的位置,从中探究儒道思想的不同和儒道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孟子以后,儒家的思想学说逐渐衰微,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开创了新的诠释系统,构建了庞大精密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孟子集注》加入了许多创新理学思想,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研究的最大成果之一,也堪称宋代儒学思想研究的最高水平。朱熹通过对《孟子》的解说,构建了"天理气"大观、"心性情"小观及"知行"的认识论,在加强儒学思想理学化、人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8.
鬼谷子与赫拉克利特以观察世界为基础,发现了世间万物的不断变化,进而对世界本体做出思考。赫拉克利特明确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活火,鬼谷子则认为世界"端于一",两者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而对于世界运行背后的规律,赫拉克利特发现了"逻各斯",鬼谷子则批判继承了道家学派的"道",在这一点上,二者高度相似。不同的是,鬼谷子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其学说却表现出了实践的思想,而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实用主义倾向则为后人所非议,但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赫拉克利特与鬼谷子的横向对比,厘清二者的思想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只关注"硬化"的政治结构问题,而忽视了孔氏中国的千年政治得以软性运作的"软实力"。实际上,儒家政治哲学的经验论基础就是一种"以情为本"的私域经验。本文从如何理解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谈起,肯定了情感在"推爱"当中的重要功能,进而梳理了儒家政治哲学之"情"的基本规定,并从"性情之辩"与"儒墨之分"两个角度来勘定"情"的主要属性。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就是以"情之本体",更确切地说是,以情之"生成本体"当作基石的,这也是同西方政治哲学最深层的差异。儒家"情哲学"的当代价值就在于,可以由此来应对"新自由主义"的原子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无情主义之两种相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