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追踪人类文化的历史足迹不难发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与西方文化都是萌芽于原始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尤以戏剧艺术最为典型.而宗教与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恰恰衍生了后世东、西方既相差别又相联系的繁复庞大的文化体系.不过,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出现,并在世界范围的人群中得以广泛传播,才是铸就人类文化体系成长、成熟、发展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化遗产》2008,(4):53-58
中国戏剧扮演的起源与仪式行为的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元宵期间的紫姑信仰为个案,分析其从仪式扮演到戏剧扮演的演变过程。元宵迎紫姑最初为一种占卜祈福仪式,随着节日期间人们对娱乐化的追求,逐渐从仪式过渡到戏剧扮演。  相似文献   

3.
2014年笔者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研究时受教于悉尼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赵晓寰教授,期间进行了数次访谈。本文的对话部分即在访谈录音及多次邮件往来的基础上整理而成。赵教授有着良好的语言学和中外文学背景,除了用结构主义等方法对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分析研究外,他亦关注宗教、法律、民俗与通俗文学的关系。近年来他着重考察中国戏剧的起源问题,在参照剑桥神话-仪式学派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戏剧文物和现存的演出活动,用"连续体、仪式剧、神庙剧/场"等概念重新阐释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嬗变。笔者希望借助这个访谈,给国内学界就此问题的探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围绕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梅兰芳是否受到有西学背景的文人学士影响而背离了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必须正确理解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表演艺术的实践性体系在前、理论体系在后的现象,探讨戏剧体系形成的规律;必须比较东西方不同戏剧体系对"体验"理解、运用的差别,认识梅兰芳的"设身处地"说遵循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传统,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梁颐 《新闻世界》2014,(3):224-225
神秘因素包含在宗教仪式的传播中,以凯利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神秘因素与仪式传播淹没主体性的特点综合起作用,形成、加深人们的宗教信仰。据薇依、詹姆士等的观点,神秘因素在宗教传播过程中建立信仰的力量大于宗教教义用语言能阐述的“合理主义”部分。  相似文献   

6.
抬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戏,或称"出故事"、"扮故事"、"抬高"、"抬阁"等,一般由十岁以下身着戏服的小孩站在抬起的四方平台上表演各种故事,故事内容丰富多样,表演形态独具特色。它是群众自发的表演活动,注重以形象达意,艺术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演出活动与组织形式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抬故事不是戏剧,但从发生学上看却与戏剧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它源于祭祀而后演变为杂戏表演,与戏剧具有许多共有的表演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娱乐化的界定目前,关于"娱乐化"的研究文章多使用"娱乐化"集合概念,缺乏对效果的分析以及话语系统分析,模糊了本体论、过程论的区分。(一)娱乐与娱乐化1.娱乐的起源及娱乐细分的四种体验西方学者席勒主张"能量盈余说",认为动物如果暂时摆脱物质上的匮乏,而获得精力上的盈余,就有可能进入游戏娱乐状态。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娱乐起源于劳动。①文化研究学者理查·戴尔曾指出: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满足,它们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  相似文献   

8.
刘怀堂 《文化遗产》2016,(5):113-125
学界对端公戏的认知存在着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端公戏是传统戏剧扮演还是仪式演剧的争论上。端公戏源自南宋时期湖北随州地方的端公信仰。端公替代巫师而实施巫仪,最早在明天启年间的湖北出现,后随该信仰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传播,至清代、民国吸收了其他扮演或表演艺术因素而蔚为大观。它既不是传统戏剧扮演,亦不能用仪式戏剧来衡量。科仪(纯粹的法事)、戏剧化的科仪、科仪与戏剧扮演结合,以及传统戏剧扮演都属于端公仪式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端公巫术仪式。而端公戏就是由端公实施的、具备巫傩之祭性质与形式、为了特定目的与服务对象、区别于生活与生产行为、独立于传统表演艺术体系的、特殊的戏剧扮演或表演艺术形态。它属于傩戏剧种之一,在"明河"与"潜流"这一"大戏剧观"下,与傩戏体系下的其他剧种一起,构成了不同于传统表演的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相似文献   

11.
阿吉拉姆至今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扎根在乡民的生活世界中,作为一种行为和精神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术语、概念、表演程式,。然而,从学术话语的角度,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阿吉拉姆研究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外在于它的话语体系,或置于西方艺术的分类模式中,或置于内地戏曲的分析框架内,或作为现代戏剧的对立面,或看作人类戏剧的"过去时"。无论如何,研究界对阿吉拉姆本身的语境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应用另一套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自身的术语、概念、表述方式渐渐被丢弃,造成很多相关问题至今都说不清楚。本文通过反思国内以往阿吉拉姆研究话语体系的形成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艺术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最早的舞蹈起源学说中便可以找到宗教说的踪迹。本文通过对唐代代表性乐舞及其形象的研究,挖掘舞蹈语汇所表达的宗教意图,总结宗教思想对乐舞形式及内容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3.
杜洁莉 《文化遗产》2016,(6):123-129
慈善从产生之初,便不可避免地与宗教、艺术发生联系,换言之,宗教、艺术都具有"慈善精神"。潮汕善堂作为人类"小社会"个体式、家庭式的救济性慈善向"大社会"公益性慈善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是融合宗教、慈善、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系统。潮汕不同区域在其民间故事传说与扶乩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又以宗教信仰为依托形成不同善堂丛。善堂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文化集儒释道与潮汕本土民俗于一体,其建筑融合祭祀、慈善与殡葬功能,其慈善精神渗透入地方文化体系中,形成具有"真、善、美"慈善精神的宗教与艺术,更成为潮汕人族群认同的重要部分。潮汕善堂是岭南民间独特的宗教艺术瑰宝,其成为文化类型学的区域表达。  相似文献   

14.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12):81-82
戏曲电影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之一,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片段纪录片《定军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说:"整个世界是个舞台."这句话,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明戏剧艺术曾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戏剧艺术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酒神节,几千年的历史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出现诸如《国家宝藏》《一本好书》《故事里的中国》等一批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基于影视与戏剧艺术结合新样态,笔者提出舞台影视剧概念。舞台影视剧是结合舞台剧表演、舞台设计、多维空间设计等戏剧艺术形式与影视剧表演、蒙太奇剪辑设计等影视艺术的一种兼具舞台剧与影视剧双重特征的更适合屏幕端观看的新舞台剧样态。本文将梳理戏剧与影视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并着重分析舞台影视剧发展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8.
《档案学研究》1990年第4期刊登了寒江同志《论档案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兼论档案的定义与本质属性》(以下简称“寒文”)一文。文中提出:“档案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某种个人或群体的劳动伴生物。”从而给档案起源研究带来一个新概念——劳动伴生物。笔者认为,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间离效果"是戏剧艺术的术语,出自布莱西特戏剧美学理论。布莱西特认为,演员饰演角色不应该力图融入角色、和角色合二为一,同时也不能让观众沉醉在演员的表演和剧情之中,相反,应该让演员和观众拉开和角色与剧情的心理距离和审美距离,让人"理性"地观看戏剧,从这一理论出发,要求演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在演戏,应该与角色拉开距离,同时通过某些方式增加观众"沉醉其中"的困难来达到"拉开距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生存仍然是传统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神性、俗性是传统戏剧的两面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贯穿于传统戏剧的整个发展历史,从起源的因俗入神、神俗交通,到形态的出神入俗、俗神兼备,最后到功能的因神而俗、亦神亦俗,传统戏剧始终徘徊于神、俗之间。作为实现人神沟通、人神合一的神性装扮与作为娱乐、政治、经济手段的俗性表演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二者的联系之中,我们既能了解传统戏剧形态、功能演变的内在规律,又能认识传统戏剧生存与传承的内在机制。这是思考传统戏剧当代命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