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法治要求良法之治,法律至上,以追求"公平正义"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由、民主。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法治的"良法之治"、公平正义、民主理念及"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同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和道德色彩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带有着"礼"的浓厚色彩,"礼"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本土资源,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礼制的特点,阐述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姗姗  苏旭 《职业圈》2007,(19):41-42
传统法律文化在清末变法之际,制度层面的成果消失了,但精神实质却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传统法律文化形成和特征的把握,可以解释法律实施的实然和应然的冲突,有利于深刻把握当今法治社会建设实践.文章从礼法关系变化、法与和谐、息讼、德礼、人情的关系等角度考察、探析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4.
彭斌  季长敏 《职业圈》2012,(35):131-131
一、中西法律文化冲突之缘由法律文化的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反映和表现。任何一种法律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地域的民族的土壤,因而形成不同的法律文化类型和模式。各种法律文化体系所内涵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情、理、法"为核心的法律文化始终凭借其高度凝练的文化内涵在法律文明史中发挥着独特魅力。它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区别于西方的特色所在,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它是指引无数法律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方向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为珍贵的法律文化,因此,认清当今社会下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价值,积极促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律文化的协同发展,是协助法律人解决实务问题、提高办案效率,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6.
熊礼杭 《职业圈》2007,(4S):173-174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网络文化的特点。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各地有必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以海南省为例,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华侨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积极把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8.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在法律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现代化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在全体法学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法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充分借鉴东西方法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全新变化,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体系。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和法律文化建设实践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基于"天下情怀"的中国法律文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李宏昌  郭宏 《职业圈》2007,(20):112-113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具有国际示范与推广价值的法律教育模式,是当代中国培养法律专业高级人才的最佳选择路径之一.事实上,当代中国高校引入与推广这一模式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与之配套且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基于此,文章对构建"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鲜活的、特色的、感性的和共享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内容、涉及面、涵义等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说,文化反映并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活动中。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要避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化的"类同"或是"国际化"的冲击,就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健康发展的屏障与基石。  相似文献   

13.
贵立义 《文化学刊》2010,(4):96-100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维护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传统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仅就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法治、重教化轻惩罚、富而后教及宽猛相济等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凝练出了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华儿女优秀品格的根基,东坡文化则是其中的翘楚。新时期、新时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苏轼的诗词文章、言行轶事、治国理政等事功进行挖掘和整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分别与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三进"目标。与此同时,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关于东坡文化经典与实用的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和"中文热",中国已成为亚洲主要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来华留学生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留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三非"问题,即"非法就业、非法驾驶、非法居留",耗费了大量的社会法律资源和高校管理资源,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本文拟从高校留学生管理中的"三非"问题切入,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判词"是中国古代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裁决判定书和批语。元杂剧公案戏中"判词"包含了很多元代的文化讯息。较之历史上的法律判例而言,元杂剧中"判词"呈现出重视编造故事、突出人物塑造、表达人物道德诉求等特征。元杂剧中"判词",其呈现出的法理性、法律适用与历史真实性等,并不都与元代的法律相一致,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元代下层民众对历史传统中儒家道德以及文化惯性的心理期待与追忆。"判词"中出现的思想内容杂糅、理想化形态等特征,亦可以从其创作者身份等来得到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王卫 《职业圈》2013,(2):127-128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营造企业管理所必需的企业文化氛围已经成为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然而,当前多数企业一味关注企业理念方面的文化建设,却忽略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企业法律文化能够使每个员工认真谨慎的对待自己的本质工作,尽量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源,使企业法律风险得到有效的抑制,并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本文论述了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市场竞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等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企业对企业法律文化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过程中,我国企业需要同时面对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其形势相较国内而言势必更加复杂,因此,正确认识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并加强防范,对确保各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序开展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如政策风险、劳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包括健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发展中争端解决法律保障机制、建立相应的多国法律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增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吸纳和培养国际化法律风险管理人才,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客家古邑(是指今广东省河源市所辖五县即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源城区等地域地理的范畴的统称,是秦设古龙川的一部分)家训中的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等"四道",堪称家训文化最值得称道的智慧之光。对于破解今日社会之道德滑坡、公德意识薄弱、美德式微等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谓用之恰逢其时,若加以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能实现今人"修、养、治、平"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