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认同是民族精神团结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对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同时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是谋求文化自强不竭的动力。通过分析影响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因素。同时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探究出加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途径。既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出发,营造文化氛围,完善文化理论建设和打造网络传播平台,并且创建长期、有效的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体制。又要从学校教育方面出发,开拓多种形式教育模式,完善高校中华文化教育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南疆高等教育的发展,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推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关系到南疆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如何让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快乐地成长,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高等教育急需...  相似文献   

3.
沧州地名见证了沧州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该文从沧州人物地名文化、沧州多彩地名文化、沧州儒学地名文化、沧州文脉地名文化4个方面,对沧州特色地名文化进行了系统展示.带有特色文化的地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同时也是一种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既能够进一步完善沧州地名文化研究资料,又可以...  相似文献   

4.
就近就地就业是南疆近年来脱贫工作的亮点,南疆各级政府包括援疆省市在内的相关单位从内地省(市)引入适合当地实际的企业和厂商,创造了良好的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本文以南疆克州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措施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各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其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差异最为典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极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因此,进行维汉跨文化交际研究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提出可在南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维汉大学生培养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构建跨文化知识框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立志于将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有机结合,最终推动南疆高等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程卫琴 《文化学刊》2015,(4):184-187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平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根据《平遥县地名录》的记载,以平遥县的行政地名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这些地名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平遥地名所反映出的平遥人民独特的重宗族心态、传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谐音雅化等文化内涵作了深入分析,力图较为全面地揭示平遥地名的文化学价值,进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平遥。  相似文献   

7.
崔有为  张砾 《文化学刊》2015,(2):139-141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具有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文章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对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和文化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南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8.
对于多数鲜有外出流动经历的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一把帮助她们自主连接外在世界的“钥匙”,起到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等重要作用。该文以两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良好的南疆青年农村妇女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经由口述史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分析她们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机、路径和收获。该文基于个案研究带来的启示,从语言的工具、文化和经济属性出发,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清代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书工作在以往各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文书管理制度,公文工作较为科学系统。在公文管理制度、方法等方面,清代许多学者潜心研究、阐述,著作颇丰。《枢垣记略》在文书学思想方面具有重要成就,它为人们探讨清代军机处的文书管理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新疆南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认同、生成、发展"就教育意义来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过程,更是一种内在法则与成长逻辑。同时,这一成长法则又需有一定的有效的专业成长机制作为平台。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南疆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爱国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主要方式。目前,该地区存在着法制教育课程边缘化、活动形式化和师资非专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南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法制教育课程,举办相关活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研究山西太原的地名可增强对太原地名的认知,探索太原地名的来历,了解太原地名的真正含义。本文将从五方面对太原方言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作出解读,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湖泊地名景观是武汉地域文化演变的独特产物。运用地名学中通名和专名法分析发现,武汉市166个湖泊绝大多数以"湖"为名,但通名多达16种;三分之一湖泊一湖多名,少数湖泊重名。地理景物地名、方位地名、人物地名、物产地名、派生地名,以"龙"为名是武汉湖泊命名主要方式,表现出多元的滨湖社区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人居环境的独特认知。武汉湖泊地名景观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在传承中较为稳定,但也有部分发生变化。音近音讹、雅化取向、权属变更和城市建设是湖泊地名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代亲邻先买制已蜕变为民间习惯,且在一定程度上其有效性只局限于宗族内部。虽然清代国家法对田宅买卖中的先问亲邻制度持否定态度,但从实际情形来看,民间亲邻先买作为契约规则普遍通行,且田宅买卖中拥有先买权群体的范围比宋、元时期有所扩大。基于此,本文将对清代宗族法中的田宅买卖先问亲邻制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朝鲜、韩国的地名上,举凡半岛历史上的政区地名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避讳、地名别号等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甚至中国与朝鲜、韩国间58对同名地名的方位也完全一致,从而在朝鲜、韩国地名的各个侧面均烙下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名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信息,特别是一些音变类地名,更是活在地名里的老北京话,是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现如今,随着北京城区生态环境发生的快速变化,一些传统地名正随其实体的改变而消失,现存的部分音变类地名读音也开始渐失"京味儿",急需保存与保护。丰富的儿化是北京话的重要特征,也是北京特色性方言文化标志,本文专门以反映北京独特历史文化风貌和认知理念的儿化地名为例,通过梳理儿化地名文化的发展历史,指出北京地名儿化不儿化并非与所使用的字是否适合儿化相关,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和人文气息,因此更需要很好地保护,保护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自觉传承与原态保存,本文特别提出了研发有形加有声、地图加文字的北京地名文化知识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的文化演变。沧州地名反映出本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历史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我们应深入学习并保护好地名文化,以有效传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地名研究是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延长县地理位置独特,建县历史悠久,地名资源丰富,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如反映陕北川塬沟壑峁梁的地形地貌特点,反映当地的物产、环境,反映陕北丰富多样的文化存在。延长地名主要是基于地理、宗族、方言、心理等因素命名。探索延长地名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是陕北语言文化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沧州农业地名体现着沧州人民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的独到见解。梳理研究农业地名文化可以丰富和完善沧州的地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宣传沧州优秀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该文通过穷尽式地整理、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名,从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农事活动、地形地貌、政治事件、军事屯田等方面对农业地名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分析出沧州农业地名呈现出沧州独特的生产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乡土文化和地理文化等文化价值体系。同时,该文提出4条宣传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沧州地名文化研究资料,有效宣传沧州文化。  相似文献   

20.
重庆地名作为地方知识体系的历史传承,记载着城市历史演变轨迹,积淀了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的人文底蕴,体现了重庆“山-江-城”的空间特征。面对重庆传统地名不断消亡的困境,识别地名文化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为样本,通过建立地名数据库,采用质性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以及数理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人地关系下渝中半岛地名的历史变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迁机制。结果显示:(1)各时期自然景观型地名的空间格局与渝中半岛地形地势具有较强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变化不显著。(2)文化景观型地名分布整体由渝中半岛中部向四周扩散,同历史交通线、宗教寺院、人口分布高度契合。(3)物理环境是否发生大的改变是地名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名更迭起到重要推动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地名文化保护方法与建议,以推进重庆渝中半岛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体系建立和保护实践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