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2.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朱明时节樱桃熟》与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个创作于唐末,一个创作于南北宋之交,分别对应了词的初创期和兴盛期。同为抒写女性闺怨的思妇词,二者都从贵族女性的视角进行创作,却在情感上一个直白,一个含蓄;意象上一个明丽,一个淡雅;艺术手法上一个重在白描,一个重在用典;塑造了一个娇憨,一个清雅的女性形象。两者的比较反映了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也展示了词作者的个人风格,尤其是李清照可谓女性本位言情,而不是代言体,所以对于词作情感的表达更为真切深沉,符合女性心理。体现了思妇词的初创与成熟的典范映照。  相似文献   

3.
在赫梯语不同类别的文献中,零散分布着一些使用意象性表达方式、包含有鲜明意象成分的语句。这些语句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将意象中隐含的某一方面的语义概念特征抽取出,与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两者之间不同形式的共性,使意图突出表现的概念得到加强和深化,营造出生动而有力的表达效果。赫梯语文献中的意象表达常见于比喻性语句中,通过将表述对象的某种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的意象中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进行比拟,建立起彼此照应的比拟关系,使一个意象当中涵盖的诸多概念特征中的某一项得到侧重凸显,而赫梯语意象表达中体现的比拟关系常包括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和兼具行为过程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表述对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意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之间通过一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形成一对比拟关系,这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就成为了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而关联主题由表述对象与比拟意象共同揭示出,赫梯语比喻性语句中包含着多样的比拟意象,而同一个比拟意象在不同的比拟关系中也表达出各异的关联主题。比拟意象表达在赫梯语中相较其它种类的表述方式而言具有显著的文学色彩,体现出观察事物的敏锐度、丰富的感受力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展现出从构思巧妙的联想中产生的有序而鲜活的美感,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常借助事理关系来准确而有力地表现态度和情感,使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细致而贴切。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为赫梯语比拟意象表达中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第二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选用与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第三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巧思之中的事理与态度。  相似文献   

4.
"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被动、消极的词,从感性上讲,它是一种情感上的遗憾,但中国诗人给它注入了新的主动意义,将其转为一种内心坚守的独立人格,于是从诗性上讲,它又是一种完满的。因此,"孤独感"成就了大量的中华诗词。由诗性的完满探讨感性遗憾的原因,从语言孤独、意象孤独、意境孤独三个层面解读中华诗词中的孤独感,得出其分别主要源于汉字的构形性、情感的暗喻特点以及诗人自我信念的坚守。  相似文献   

5.
谢霜 《文化学刊》2008,(3):146-148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风格标志也主要体现在创作思维的特征上。想象力是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而音乐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内心体验和艺术体验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想象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7.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英文中有句俗语--"伟大的组织者赢得的是别人的心和头脑",这与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顺序刚好相反.俗语表达的是,比起头脑中的思想,内心的情感才是更能左右人行为的源动力;让人有情感触动比讲道理更有效.反思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文化难以"落地"的难题,不正是因为我们过多地强调"理"而忽视了"情"?  相似文献   

10.
龚柏茂 《职业圈》2007,(11):70-70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的词作在历代学者的评论中,贬多于褒,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他的茶词在苏轼等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更深、更广处的开掘和创新。题材多样、意象美妙、结构浑融是黄庭坚茶词的独到之处。宋代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吟咏情思和闲情逸致成为一代词人的普遍主题,黄庭坚的儒释道思想也为茶词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2.
龚柏茂 《职业圈》2007,(6S):70-70,72
在设计素描中意象的表达,是形象的抽象再现,或是视觉形象的意象表达,也是从视觉感觉到知觉反映。它着重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设计素描不是简单的描摹对象,而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和意象表述。设计素描中的这种意象观有助于指导设计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作家创作并不是一味地宣泄感情,而是理性、有节制地将情感适当融贯在所要表达的对象中,如此方可取到最佳的审美效果。迟子建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采用大量语言修辞转移或淡化情感烈焰,又以外来者“我”为叙述视角使情感的表达自然真切又客观冷静,叙述中,作者善用文本上的重现与情绪上的理性节制营造出富有规律性的情感节奏,又通过阻断的方式建构独特的叙事结构使情感得到充分传达。迟子建正是从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叙述节奏及叙事结构方面成功地进行了情感控制。该文以《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为中心从这4个方面探讨情感控制的方法,可以以此透析迟子建在整个创作中是如何调控感情的,并探寻出其创作的最大特点“温情而忧伤”的形成之因。  相似文献   

14.
徐宝俏 《文化学刊》2012,(4):156-160
音乐艺术是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艺术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布尔加科夫表达思想的有力载体。布尔加科夫的语言是有“表情”和“声响”的,声音从语言消失的地方开始蔓延,这些声音会释放被有形的语言限定和堵塞了的空间,显示出语言隐晦表达的情感意象。作家把各种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音乐元素运用于小说之中,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解读.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本文旨在从音乐旋律对小说主题的支撑和对音乐界名人姓氏、乐器名称的借鉴这两方面探讨作品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技术手段可以辅助电影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创作,但演员对人物情感的生发和表达无法脱离其生活体验和个人关切。鉴于此,该研究试图探讨电影演员如何在科技理性的影响下,发挥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物情感创作过程中坚守情感表达的人文意蕴及价值。具体而言,该研究以具代表性电影作品中的表演创作为例,剖析人物情感生发及呈现过程中的有效路径,强调演员的“本真”情感创作。最后,希望该研究能够为数字媒体时代下演员的情感创作提供借鉴,并倡导关注电影表演创作中人物情感的呈现,注重其背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松尾芭蕉在咏秋悲秋俳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暮、秋风、秋月等,其悲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把这些意象看作客观的自然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他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秋色之中,使秋色超越了纯粹的客观物理性质,从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芭蕉的悲秋和他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体现在羁旅之情、无常之感、暮年之叹等情怀之中,而与之相关联的意象也与芭蕉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本文将对松尾芭蕉俳句的悲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潘岳,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才多姿美,但他存于《昭明文选》中的赋却充满冷悲的意象。冷意象词在其《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三篇赋中比比皆是。本文以这三篇赋为例,并联系潘岳几升几落的曲折人生经历,从其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两方面展开论证,从而进一步探究潘岳悲凉的内心和对官场仕途的无奈。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陈染似乎是文学的一个变数。她用独特的方式、话语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去言说命运的孤独与困惑,着力于书写现代女性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本文主要以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来梳理小说的意象,通过陈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封闭场所、镜子、黑色的衣服和黑夜这样的意象,从而深入了解陈染的内心世界,探寻陈染内心的孤独。  相似文献   

19.
冯延巳与晏殊分别为晚唐、宋初的著名词人,其在词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两人都曾位及宰相,深受江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且晚唐与宋初两代时间相隔不远,这些都使二人词作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但由于生活经历及艺术个性的不同,二人词作同中有异。晏殊作为开北宋风气之先的词人,他的词在对晚唐冯延巳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本文主要从内容题材、情感基调、审美追求三方面对比晏殊与冯延巳词作的异同,突出晏殊对冯延巳词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