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慧玲 《兰台世界》2017,(3):103-105
民国时期,由清朝遗民为主体所编撰的《清史稿》甫经问世便遭封禁,其主要原因是书中渗透着遗民忠于清朝反对民国的价值取向,而《清史稿·忠义传》即是这种价值观最鲜明的体现。中国正史历来有"为殉于王室者修传"的传统,清朝遗民所修《清史稿·忠义传》大量收入辛亥革命时期为清朝效忠死节者本是应有之义,然而遗民在此传中通过种种笔法及暗示,传达出其对前朝的怀念及对民国政权的敌视。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官书局刻书史上,尤可值得一提的是张文虎和金陵局本《史记》一书。局本《史记》之所以远出他本之上,是同张文虎的精审校雠密不可分的。 张文虎(1808-1885),字孟彪,又字啸山,江苏南汇周浦镇(今属上海市)人。就科举功名而言,张文虎仅为一名在邑诸生,并无许多可称道之处。虽未步入科甲之列,但这却不掩张氏学问之精博。闵萃祥在《墓志铭》中称其为“溯自惠、江、戴、钱诸家而后,可谓集大成也已”,此言虽不无过誉,但张文虎长于小学、善于校书则是毋庸置疑的。其治学的一生亦可视为校书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戴云 《文化遗产》2015,(3):69-76,158
南府作为清内廷演剧和演乐的重要机构,从成立到改称,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南府成立后,在内廷编演了大量戏曲。至今,部分南府剧本仍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等图书馆之中。南府时代,正是民间地方戏勃兴的时代,民间戏曲中的纷繁腔调,也影响到宫廷戏曲。从现存南府剧本所标注的声腔可以看出,南府演剧主要以昆腔和弋腔为主,但是,也有吹腔、四平调、弦索调、梆子腔、秧歌、侉腔、秦腔等杂入其中。以往,研究者以南府《旨意档》为根据,认为记录侉腔最早的文献是在嘉庆七年(1802)。笔者通过广泛阅读清宫剧本后发现,乾隆年间搬演的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侉戏"或"侉腔"这样的词语。由此,可将侉腔出现的时间提前到乾隆年间。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繁本的百回本与百二十回本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后者插增了梁山泊好汉攻打田虎、王庆的故事,还在于后者“移置”了“阎婆事”。“阎婆事”系指“水洗”故事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在《水浒传》百回繁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一般被安排在刘唐奉晁盖之命下书给宋江之后(晚于百二十回本的芥子园本等除外)。而《水浒传》百二十回本中,宋江娶阎婆惜一事则被移置到刘唐下书之前。 最早提到这一情节差异的是万历时期的出版商人袁无涯。他在托名李蛰的《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中说①:“郭武定本,即旧本,移置阎婆…  相似文献   

5.
曹操《气出倡》三首是模拟汉代古曲之作,古辞丢失,曲题难明。古今学人对曹操之作颇多误解,如认定为游仙之作,没有积极意义,且与曹操"性不信天命""见欺神仙"之精神相悖。本文经多方考索分析,以为曹操《气出倡》并非求仙之作,而是描摹由"仙倡"表演的乐舞百戏,并对汉古曲《气出》之题义作出蠡测,其与汉代迎气活动密切相关,类似于"月令迎气乐"的乐舞表演。在此基础上,联系建安时期的公宴诗予以多方证明,《气出倡》三首为"游宴"而非"游仙"。曹操本人在求仙态度方面并无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卓吾批评《绣襦记》目前大陆已无藏本。日本东北大学、东洋文库、台湾"国家图书馆"原西谛藏书各有一个藏本,三者大致相近。在时间上李评本最早,是其他现存明刊本形成的基础;陈眉公批评本对之修饰甚多,尤其是前二十出;最完善的是明末朱墨套印本。李评本"总论"的出现,使得《绣襦记》由文人就南戏改编而成的推测更接近事实。"薛君受青楼之赂"而作《绣襦记》的传言应属附会,与薛近兖本人无关。  相似文献   

7.
徐帆 《现代传播》2007,(3):135-136
2007年4月29日上午,刚刚被《新周刊》评为"2006年中国电视榜之最佳谈话节目"的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了名为"引领新闻谈话节目的群口时代"的周年节目论坛.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主持,出席人员包括凤凰卫视高层领导以及《一虎一席谈》节目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知名电视专家学者,经济学家易宪容、导演张纪中等曾经参与过节目的社会各界嘉宾代表.  相似文献   

8.
《江楼秋思图》及《江楼第二图》是南社诗人柳亚子(1887-1958)生前组织创作的重要"作图寄意"之作及收藏品。作品先后由胡平、何香凝两位女画家完成,之后又有多位南社女诗人、女词人参与其中的题咏活动。这一系列作品既异于传统女性画家的闺阁之作,又与由画家本人主导的创作不一样,包含了背后组织者柳亚子的女性解放思想及美术思想,同时亦是南社"作图寄意"现象的重要代表。本文从对作品基本情况钩沉入手,对参与此图诗画创作的南社女性、组织者柳亚子的美术因由、南社的"作图寄意"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此两图进行更深入的解析。  相似文献   

9.
《清史列传》卷六八《姚际恒传》:"时太原阎若璩力辨晚出古文之伪,际恒持论不谋而合。萧山毛奇龄作《冤词》攻若璩之说。奇龄固善际恒,因数与争论,际恒守所见,迄不为下。奇龄尝作《山阴何氏记》,毛际可见之,曰:‘何氏藏书有几,不及立方腹笥耳。’其为时所推如此。最早载姚氏生平的当推《武林道古录》,张穆《阎潜丘先生年谱》及《清儒学案·潜丘学案》叙潜丘交游皆本之,乾隆《杭州府志》复益以与奇龄论"小学"名义一节,然皆不载毛际可赞际恒事,可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及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却沿袭了《列传》此节。考《西  相似文献   

10.
沈周《桃花书屋图》轴,系20世纪80年代由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时隔3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2年末举办了"名家珍品集萃—孙照子女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使此图得以与公众见面。据有关文献对于沈周《桃花书屋图》的著录,署款沈周的《桃花书屋图》在历史上曾出现两个版本。目前所见"国博本"《桃花书屋图》最早由明代李日华著录,之后百年隐于民间,流传过程不详,清中期重见于钱载著录,后入藏怡亲王府,其后流传有序。而另一版本的《桃花书屋图》先后被明汪砢玉、清卞永誉以及安岐等人著录,清中期之后则不见踪迹。综观"国博本"《桃花书屋图》的笔墨与用纸,当属沈周画作无疑。另一版本《桃花书屋图》至今下落不明,以现有资料而言,无法判断其真伪,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明末傅一臣的《苏门啸》杂剧集,今存崇祯间敲月斋刊本,日本东京大学和傅惜华各有收藏,然俱有残损,可相互补阙。根据明刊本《苏门啸》版本信息,此剧当完成于苏州,刊刻于杭州,五篇序文的作者及评阅人皆为作者傅一臣的旧交。《苏门啸》十二剧的《自跋》,则透露出傅一臣啸歌刺世,"为狂澜之一柱"的创作动机和杂剧主旨。尽管《苏门啸》杂剧存在关目凝练不够、曲辞缺乏含蕴与个性、情节前后照应不周等缺点,但在题材的择选、创作技法的拓新以及剧场性设计等方面的建树,则赋予其杂剧集相当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何文石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1):80-80,59
《河北古代清官廉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它不仅为河北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其学术价值,而且能在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作用,具有其现实意义。该书出版后,一些报刊已对其作了介绍。其中,《河北日报》的题目是,《一本廉政教育的优秀  相似文献   

13.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手抄本《西游记记》,作为晚出的《西游记》评点本,颇耐寻味。本来《西游记》的评点本极多。明末署名李卓吾评点的“李评本”往往借小说情节生发点染,“以痛哭流涕之心,为嬉笑怒骂之语。”(《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凡例》)其中不乏对作品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精彩处的点睛,也不乏对《西游记》美学价值的肯定。清初康熙间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自成书以后,对其主题的阐释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忠义说"、"假忠义说"、"农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降投主义说"等观点。从接受美学看,读者的阐释具有能动性,是形成《水浒传》主题意义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将《四库全书》本(四库本)《新语》先与弘治年间所刻、由李廷梧整理的本子(弘治李本)作了比较,然后将四库本《新语》与中华书局出王校本(王本)作了比较。结果发现,四库  相似文献   

16.
王羲之生卒年长期异说纷呈,权威性的工具书除《辞源》定为"303—361"外,《辞海》列为三说:"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另有"303—379"说亦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固然是因《晋书》本传所载不够十分明确,但对记载明确的几种资料之真伪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同,是最主要的原因。陶弘景《真诰·阐幽微注》、张怀瓘《书断》已言其升平五年去世,年五十九岁,即"303—361"说所本;但清人钱大昕《疑年录》凭羊欣《笔阵图》"三十三书《兰亭序》"一语则得出了  相似文献   

17.
卷六《秦始皇本纪》:“攻魏垣、蒲阳。”《正义》:“垣,作‘(?)’。(?)音袁。括地志云:‘故垣城,汉县治,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228/2,此为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数行数,下同)吉案:黄本、凌本、殿本同,彭本上“(?)”字作“垣”,无下“(?)”字。张文虎《札记》:“案此宋人讳‘桓’,因并及‘垣’而缺笔,非《正义》有异文也。王、柯、凌所据宋本皆如此,仍其旧以见当时坊刻之谬。”张文虎言“(?)”乃“垣”之避讳字,不误。北宋钦宗名赵桓,据《淳熙重修文书式》,“垣”字亦在避讳之列(参陈垣《史讳举例》,页11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故今所见百衲本《史记》所影印之南宋黄善夫本于“垣”字多有避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图像考据的方式分析研究了明清11件立于宫殿之前的肖像画与待漏图的关系,由"待漏"产生的"待漏文学"是认知待漏图的关键之一,肯定了朱万章、黄小峰等先生的探索成果。文章提出了判定作品的创作者有无宫廷背景的基本方法是分析画中的建筑是否符合宫廷规制,图下的长条底图决定了此类肖像画的主要功用。笔者认为明代朱邦《王宫图》轴的像主为蒯祥,但并非严格意义的待漏图;进一步确信《北京宫城图》轴为待漏题材,系明代早中期的民间工匠之作;南博本为明代宫廷画家之笔。对其他相近本子如藏于台北待漏图的作者和像主的身份、画作类型等进行考据,力求探讨此类图像的创作动机与目的等。此类图像在明清之际具有规律性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别是朝代更迭和宫廷政治对这类肖像画的影响,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卷五五《章帝八王传》有"云与中大夫赵王谋图不轨"一语,中华书局标点本"赵王"标人名线(1809页)。中华书局《后汉书人名索引》亦以"赵王"为人名(200页)。按此中大夫只一出,笔者以为,其人非姓赵名王,而为姓赵名王谋。一则封王很多之世,不可能以"王"为名而为"赵王",况后汉赵王已甚多。再则"图不轨"即可,其义已明,不必  相似文献   

20.
《三礼图》作为研治三礼的重要文本,由汉至宋,文献载有郑玄、阮谌、夏侯伏朗、梁正、张镒等多家《三礼图》之作。其中阮谌《三礼图》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然其生平文献所载不多,今不详,文章欲结合相关资料对其生平进行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