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作者》是戴维·洛奇于2014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小说以亨利·詹姆斯为传主,描写了其中年时期转战戏剧写作的曲折经历和他临终时的生活.通过查阅发现,这部小说的学术探讨多以形式研究为主.针对这一现状,尝试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广场和脱冕仪式两个概念,对这部小说的狂欢因素、情节机构进行分析与解读,指出《作者,作者》描写的是狂欢化的作家生活,反映了作者戴维·洛奇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2.
《换位》:后现代小说文本的"万花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维·洛奇校园小说三部曲之首的《换位》,以美国的两位教授根据交流计划互换职位开始,由 意外事故而双双加入对方家庭,在对称情节中形成一系列对称关系的人物组合,小说运用传统和现代多种文 体、叙述风格和技巧,与大众文化形式相融合。灵活多样地制导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小 说文本"万花筒"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中,反讽叙事的悖逆形态有四种表现形式:言语反讽、文体反讽、戏仿和互文性。作者借用此种方式再现了后现代英国社会由信仰危机引发的个体焦虑,凸显了洛奇对宗教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在文本中建构融合了世俗人文主义思想宗教观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超文本小说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小说文本样式,它借助电脑及网络技术,运用超链接的手段,将以节点为单位的叙事片断组织起来,形成了文本形态上的非线性结构,以至于对传统意义上作者和读者的稳定身份造成了冲击。通过对超文本小说的链接方式、文本的叙事结构以及作者与读者身份的分析,揭示了超文本小说强烈的未定性特点,认为这种未定性在给文学带来开放和自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审美感受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大英博物馆在戴维.洛奇小说中象征着正统文化和传统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对书名的考究以及书名所蕴涵的人文寓意,解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复调历史观、文化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昆德拉的小说以情节简洁、主题多义而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多义体现在昆德拉对人生的多重主题的探寻之中,涉及到爱情、生命、政治等方面,贯穿于这些主题的核心是作者对存在的思考,他通过刻画灵魂来探索人物的存在状态。小说《身份》延续了作者对存在的思考,其爱情、身份、可能性主题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通过文本,昆德拉还原了现实的复杂与多重可能,引发了读者的哲思,同时也在小说形式上提供了有意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赎罪》中,麦克尤恩安排了三个家庭父亲不同程度地"缺席",这与小说的人物主题发展、深刻的社会背景及作家的身份焦虑密切相关。虽然父亲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全文的男性形象,父性权威和霸权性男性气质弥漫并贯穿整个故事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和隐喻的身份"在场",无形中影响着小说主人公们的发展。麦克尤恩的这种男性书写不仅描绘了二战背景下的男性图景,而且表达出作者对消解父权文化,摒弃阶级封锁,以及建构更加和谐两性关系的热切关照。  相似文献   

8.
晚晴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翻译的先河,对中国的翻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后人对其译作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该文以"求真-务实连续统"为框架,透过《黑奴吁天录》这本原著的选择,将其文本、译本以及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林译小说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务实度高于求真度,以及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古与今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无限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文本的阐释具有了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在复出后的第一部小说<叔叔的故事>中实现了她叙事策略的转型.叙述者以"叙述代言人"的身份讲述了叔叔自设与他设的神话被一一击碎的过程,在讲述"叔叔"故事的过程中也涉及到叙述者本身的故事,同时透漏了叙述者这代人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具有思想和叙事上的双重涵义.作者通过"非‘元小说'性"的双层的叙事文本演绎了叔叔的"信仰"和"我"的"游戏"背后共同的精神虚无.  相似文献   

11.
<尤利西斯>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反拨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其文本中在场的展现中有许多不在场的描写,正是这种在场和不在场为阐释者缔造起一个巨大的阐释空间.同时在文本构架上用古今对照的结构,这种结构围绕的是一个空缺的中心,使得阐释在古与今之间徘徊,从而产生无限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使得文本的阐释具有了一种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有着国际影响的小说家及批评家,戴维·洛奇引起了中国读者对他的广泛关注。文章从洛奇作品在国内的译介、洛奇小说批评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及洛奇小说在国内的研究三个层面梳理了洛奇在国内的接受状况,并指出了国内洛奇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洛奇研究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朱利安·巴恩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巴恩斯小说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是学者进行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对象。巴恩斯小说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已有不少学术成果。国内外巴恩斯研究主要考察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李颖的系列论文拓宽了巴恩斯小说的研究范式,其专著《论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的出版对巴恩斯小说研究意义重大,填补了国内巴恩斯研究空白。该书视角新颖,通过作者和历史文化的在场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巴恩斯小说的身份主题研究。本文以杨金才教授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所阐述的批评理论为指导,从文献综述撰写、分析问题方法与解决问题路径三方面对《身份主题》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评论界曾就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甜菜女王》中族裔性的存在与缺失问题,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族裔作家的文学创作是否必须表达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去表达这种关注。本文以印第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身份、和位置感为着眼点,探讨厄德里克在小说中对印第安价值观传承的独特书写方式,进而指出在解读族裔文本时,只有将"族裔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才能正确阐释作者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5.
殷缘  张弛 《英语广场》2020,(13):3-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最新获奖小说《证据》中一改常规叙述手法,让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进行,共同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各自独立且平等的不同声音共同讲述着一个主题。本文指出《证据》文本中富有"对话性",不仅是不同人物之间跨越身份的对话,更有人物与作者、甚至是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对基列国瓦解这一事件的阐述具有了多维视角,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艺术厚度,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叙事角度入手对小说中出现的叙事技巧进行分析,发现洛奇极大程度上有意遵循小说人物麦信哲所设定的叙事规则,即对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对第三人称进行外部描写,但在学生的创作中及小说结末时却出现了第三人称的内部描写,这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洛奇叙事技法的矛盾,但实际是科学意识观与文学意识观在小说创作中的冲突,而洛奇却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共同为意识这一小说主题服务,真正做到了主题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备课也是一种预设,是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课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有效的收获,就需要教者细致而全面地思考,备课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以不同身份解读文本从文本建构角度去思考,就会以作者的身份、读者的身份、教者的身份去解读文本。1.以作者的身份。以作者的身份来教学,是"求其真"的过程。探求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  相似文献   

18.
许焕杰的传记小说《蔡伦》在细密地展开蔡伦人生的同时,将蔡伦的一生视作一种生命形态,不断地叩问着生命的意义。传记小说这种注重建构文本价值的创作方式,既赋予小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味,又能提供给人们对付和摆脱困境的生存能力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探讨它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现代性的开拓两方面,对于小说中关于"狗头名士"和四书酒令的描写,多以"败笔"视之。如果从分析作者生平和其他创作文本出发,将韩邦庆本人和《海上花列传》的创作结合起来,对于小说何以出现所谓"败笔"的问题可能得到更深入的认识,从而窥探在小说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内心传统与现代的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