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的蒲松龄除文学家身份外,亦是一位推崇医德、博闻强记的民间医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医学著述。在其撰写的《聊斋志异》中不乏涉及中医知识和医药现象的篇章。本文将《聊斋志异》置于中医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文本和中医文化的交叉研究,深入挖掘蒲松龄的医学理念和价值观,加深对《聊斋志异》涉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期望以《聊斋志异》为例,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和阐释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侠文化起于春秋战国,兴于魏晋盛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有形态之一。当代影视产业为中国侠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表现舞台,2015年12月上映的武侠电影《师父》就集中体现了导演徐皓峰对民国初年中国侠文化变迁态势的思考。本文试从武人的技艺、品格、生存形态三方面分析这种转变,着力分析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的生存困境,揭示其被迫退隐的结局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对被列入"企鹅经典丛书"的《聊斋志异》闵福德新译本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从译本中《导言》与译者笔记的解读入手,以翟理斯译本为参照,分析指出闵译本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突破英语世界以往视《聊斋》为"奇异"鬼怪故事的娱乐消遣赏析视角,精准把握并着力传达了《聊斋志异》故事背后的"孤愤"情怀,这是英语世界《聊斋》传播与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是明清时期的优秀作品之一。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但看问题全面,既要看到科举制度不好的一面,社会黑暗,考场昏聩,到处都有不公平的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好的一面,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改变自己甚至是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奇幻文学在现今世界文化中蓬勃发展,各式奇幻文学和形象不断涌现,大量奇幻形象基于现有地方文化或通过作者的想象被创造出来,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J. R.R托尔金所创造的"中土世界"为代表的奇幻文学中的形象在翻译时出现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信息的翻译方面。本文通过对吴刚译奇幻小说《霍比特人》中的形象进行分析,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文中个别重要形象的文化背景、性格,对其中文翻译进行逐个分析,以寻求对同类型奇幻文学中形象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虞舜是孟子非常推崇的一位上古圣王。孟子将虞舜塑造为一位躬行孝道的"百世之师"。《孟子》中的虞舜行孝的故事根源于《尚书》的《尧典》、《舜典》等篇章,但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文献,而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文学演绎。在虞舜形象文学化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主张,并成功地塑造出舜和其弟象这两位经典的正反面角色。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孟子借用历史经典事件和人物作为原型,使得故事内涵更为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并且在其中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1935年,瑞士女作家艾拉·玛雅从北京出发,沿丝绸之路进行了一场历时八个月的中国之旅,并于1937年出版了游记《禁地之旅:从北京到克什米尔》。该作品在旅游文学、形象学及中国研究等领域有着特殊且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简要阐述"旅游文学"和"游记"两个文学概念,其次从旅游路线、旅游方式及旅途中的困难三方面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再次阐述"自我形象""他者形象"等形象学概念,最后从风土人情、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三个领域探讨玛雅在游记中塑造的他者形象,即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本非同一般的书在作者蒲松龄成书后并没有刻印,而到乾隆中期,《聊斋志异》从作者家乡山东流传到浙江,在严州首次刻印。也就是说,《聊斋志异》的初刻本是在浙江建德刻印的。《骨茎琐记》说得很具体:“《梦阑琐记》云:《聊斋志异》,乾隆三十一年,莱阳赵起呆守睦州,以稿本授鲍以文廷博刊行。”  相似文献   

9.
2014年对于《聊斋志异》英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推出第6卷《聊斋志异》英译本,《聊斋志异》英译无全译的遗憾成为了历史。文章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译界盛事进行介评:首先简单介绍宋贤德及其《聊斋志异》英译本;然后论述该译本在《聊斋志异》英译史上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该译本的"异化"特色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而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零余者"形象最早出现于普希金的著作中,而屠格涅夫《零余者日记》出版后,"零余者"形象开始广泛流行与传播。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人民中国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总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丛书《聊斋志异》,引起了中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英译本1至3卷是中国对外编译《聊斋志异》一书选题最多的一部,共193篇。它由英文翻译家张庆年、张慈云等精心译出,又经美国专家玛莎·格雷厄姆女士和理查德·皮尔斯先  相似文献   

12.
彰显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中国文学外文译本对塑造中国的海外形象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为研究对象,依托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洋葱模型,从符号层面、英雄层面、仪式层面及价值观层面分析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出社会环境、赞助人与译者主体性对建构中国形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窗"作为一个意象,在传统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传统文学中的"窗"和现代戏剧《雷雨》中的"窗"进行研究,分别从叙事结构上的作用和主题意蕴上的丰富内涵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创作中对传统的延承与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的顶峰制作,不仅在于其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更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聊斋志异》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涉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先平先生继承了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对大自然文学的审美观照,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沟通与联系。他的《海雕行猎》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以深刻的现代启示,作品展示了大自然世界中激烈地生存竞争,教会人们生存之道。作者对整个大自然界满怀最真挚的情感,在创作中凸显了海雕形象的自然本真,并通过《海雕行猎》向读者传达了一些内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本文就主要论述刘先平《海雕行猎》的独特价值,分析《海雕行猎》中蕴含的启迪心灵的生存之道、动物界存现的自然本真的"类人"特征、动物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最后论述刘先平《海雕行猎》的现代启示以及内涵深刻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学文献的发现 ,为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千字文李暹注》和《孔子项托相问书》在《万叶集》汉文中的影响为中心 ,利用敦煌文学的文献学研究成果 ,对《万叶集》中某些存在疑义的训释提出新见。敦煌文学文献对于奈良时代文学和东亚文化与文学交流研究的深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戏剧的早期,仆人这一形象已出现在戏剧舞台中。他们是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类角色,为戏剧舞台带来生动细致的戏剧效果。在这类角色形象中,同样不乏那些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本文以《西厢记》中的"红娘"和《费加罗婚礼》中的"费加罗"这两位智仆形象为例,对中外戏剧中的智仆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感受剧作家们赋予他们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西戏剧鬼魂形象研究,大多数关注的是女鬼形象。笔者以男鬼形象为考察点,比较《哈姆莱特》中的老哈姆莱特与元杂剧《盆儿鬼》中的杨国用形象,阐释中西方戏剧鬼魂形象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分析鬼魂形象在戏剧中的作用:烘托环境氛围,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主题。目的在于研究鬼魂形象的艺术价值,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鬼戏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