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承的主流层面,民间传承的口头线索从中得到主流传承的书面线索和影视线索的补充和强化。另外,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白蛇传》的近百年传承史具有重要的故事学意义,也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融合、万物皆媒的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着内容形式刻板、精神感染力不足等问题和困境。传统媒体、新媒体多元的传播渠道、丰富的交互方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跨媒介叙事成为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热播“破圈”引发热议,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为国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唤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本文以《觉醒年代》的叙事文本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人物形象在影视、书籍等不同媒介中的叙事呈现,观察新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跨媒介叙事实践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中国革命历程中较为典型的音乐文本,现已成为缅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媒介。现试以该案例考察红色民歌传播的具体形式及特征,从而发掘红色民歌近百年来传承的基本规律。研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八月桂花遍地开》借用民歌旋律,实现了从生活叙事向革命叙事的媒介再造,革命时期伴随军旅足迹得以组织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多种文艺作品借此曲建构了大众的革命集体记忆,集体庆典通过仪式将其强化为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在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高语境叙事、东方文化特色明显、文化折扣与刻板印象等问题。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对家国情怀、文人品格、诗意人生的诠释,让观众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中国文化的浪漫。【方法】文章从共情传播的角度分析《长安三万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与表达。从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维度对中华文化传播进行创新性分析。【结果】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个人化的切入视角,具象化的诗词呈现,别出心裁的情景叙事,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的巧妙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在丰富的想象中体验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结论】该研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找到一个的全新角度,创造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出,“脑海图景”和“身外世界”是不一样的,“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因此,大众传媒的舆论号召力和对现实的干预,实质上都是通过由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实现的。如今,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印刷媒介的倾向于单一、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电子、数字媒介的倡导多元、交互,环形传播模式,从传统精英文化的强调一统一律,到现代生活的鼓励个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不断创新非遗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呈现。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赋能、活态化的话语建构和情景化的空间诠释,非遗在活态中实现更好传承,在创新中实现更好发展,在融入中实现更好传播。《非遗公开课》和《云游非遗》等节目引领着非遗数字化新场景的不断创新,使得非遗的保护链、传承链与价值链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转化新范式、创造新时尚,推动着非遗的传承空间进一步拓展、体验方式进一步多元、传播业态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9.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1.
刘涛 《东南传播》2021,(2):72-75
城市文化传播是取得城市文化共识、提升城市价值、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方式。随着UGC模式兴起,强化用户参与城市文化传播、介入城市文化的生产、扩大民间传播的声量,是传播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研究通过分析城市文化传播的UGC模式,发现了从官方到民间、从城市到人、从单一到立体的三大主要特征。在建构宏大叙事与微观传播交织汇流、专业创作与非专业生产协同共生、官方主导的强力宣传与民间拼图式的海量表达融合互补的城市文化传播新体系时,尤其应该重视接入UGC超级入口,借力UGC达人,创造UGC场景,实现UGC平台联动,促进UGC对话与交流,才能达到在传播中塑造和推广城市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磊 《出版广角》2019,(4):42-44
媒介已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新媒体技术发展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审美经验的现代转换,使传统民间艺术主动回应媒介文化力量的召唤,转型为媒介景观化的民间艺术,演变为文化消费品或审美欣赏的对象。文章重点论述媒介化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现代转向的历史逻辑以及跨媒介创作与传播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建构现代民间艺术审美话语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借助短视频平台也焕发更大生机,叙事模式日益多元化。这种趋势,一方面实现了档案文化传播价值的延展,另一方面衍生出不利于档案核心价值传播的乱象。在短视频表达成为常态的当下,档案短视频创作应该做到多元叙事创新与客观再现历史、弘扬优秀文化、传递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这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介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的双重达成,其内在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关联.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经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递,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有机融通、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探寻传统内容的现代传播.  相似文献   

16.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月7日落幕,节目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17%,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节目的热播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国人所认同和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存续下去的思想基石. 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是跨媒介传播 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具,媒介便是一种便利的工具,人们通过媒介沟通有无、表达观点,在这种分享当中,文化得以传续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媒介的借助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在当今融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期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刘涛 《青年记者》2017,(9):70-71
生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动画电影作为传播这一主题的重要媒介,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动画电影在生态叙事方面还比较薄弱,既面临发展的机遇也遇到严峻的挑战. 动画电影生态叙事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动画早期探索到当今动画发展的主流方向中,可以发现仅有少数动画电影具有生态传播的意识.在1980年,动画电影《鹿铃》中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与一只小鹿的友情,演绎了人与动物的美好关系与和谐相处的景象.  相似文献   

19.
数字记忆工程是当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叙事文本,实现了人文资源互动性生成、数字化再现与共享式传播。数字记忆工程的中国故事叙事的突破表现在挖掘跨时空多元文化记忆原故事,建构文史内容的故事性表达内容,推送结构动态交织超文本呈现的叙事作品,目前面临着从国内传播拓展至国际传播、从文化记忆上升到价值引领、从区域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记忆的挑战,其需要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价值导向,做好跨语境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设计,打造适合国际认知特征的沉浸式叙事文本,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导向下的数字记忆项目。  相似文献   

20.
《传承者》作为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真人秀,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上,以青年受众为重点,实现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其传播策略对文化传播类真人秀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电视媒介传承文化遗产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