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模式或标准去寻求生活中的另一半。婚姻中存在的"门当户对"观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一种度量规则,是一种择偶观和婚姻观。婚姻中出现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作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古代婚姻选择的一种心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了"门当户对"观念的由来;其次,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对"门当户对"观念得以发展并延续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让我们对传统婚姻观熟识的同时,以便于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不知观"在《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应用甚多,已经形成特定的叙述风格。纪昀通过构筑人物不知、读者不知与作者不知三个类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神秘色彩渲染故事情节,并运用弱化情节、弱化人物的方法在内容上构建"共同隐含作者",在结构上构建二度区隔,从而使文本叙述转为以真实性为目标的伦理叙述。  相似文献   

3.
正近四年来(2013-2017),中国对澳大利亚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澳双方的政界领导人频繁互访,商讨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合作的问题;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成为中澳在设施相通方面合作的亮点;中国学术界和新闻界从不同侧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和国际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报道,积极解读澳大利亚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澳大利亚政界、工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也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越来越  相似文献   

4.
仫佬族社会中存在一种叫"冬"的组织,具有多种社会功能。针对其来源,主要有外来说和本族起源说:前者认为"冬"是国家的赋役组织,后者则认为是本族社会组织发展演变后与国家赋役组织的结合,但双方的讨论皆未能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展开,又局限于罗城一地,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仫佬族族谱、明清史籍中对广西里甲赋役制度的记载,对比仫佬族社会与里甲赋役制度二者"冬"组织的若干方面,可以明确"冬"并非仫佬族先民社会所独有,而是明清时期里甲赋役制度在当地推行的一种结果,与仫佬族原有社会组织结合形成了目前所见的"冬"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地处"一带一路"的一个十字路口,连接北欧、西欧、东欧,具有深入欧洲各地的门户作用。目前,我国同波罗的海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正逐渐密切,但是双方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一国一策’传播是对外传播的新型交往方式"。~(①)实现对波罗的海国家的精准传播将对双边交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实践大有裨益。本文认为,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对波罗的海国家精准传播的效果,就要首先明确精准传播的目的,然后制定适合的传播策略,从经贸、文化等方面入手,加强本土化传播,转变话语体系,与当地机构合作传播。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晋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与文学家,杜预的经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受到了"道-圣-文"话语模式的潜在影响。在经学研究方面,这种影响体现为杜预凭借对《左传》的研究总结出了"三体五例"之说;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使杜预的文学作品《杜预集》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写作话语政治性凸显;二是尊经复古,引经据典;三是注重礼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爆发后,中欧双方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目前看来,最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就是欧盟对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展开的"双反"调查.据悉,应欧盟支持太阳能联盟的请求,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9月6日宣布,就中国光伏产品生产企业是否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欧洲倾销产品展开调查. 2012年11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来说,近一段时间可以说是祸不单行,在刚刚被美国"双反"不久,马上又被欧洲再次"双反",而按欧方预设程序,5月15日欧委会就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做出初裁.虽然在今年年底之前,中欧双方仍可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但如果谈判破裂,欧盟最终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相似文献   

10.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实,边缘的历史未必不重要,如果历史叙述有若干个圆心,形成多个历史圈,在这些历史圈的彼此交错中,就会有很多重叠,这些重叠的地方就会显示出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重新观看历史。一国史可能会忽略这些边缘,而东亚史可以凸显几个历史圈边缘的交叉。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的老子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用"道"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虚无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孕育万物。"反着,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里,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这种物极必反的微明之理,正是提升个人品质、治理国家的最好修为。"无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13.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老子"道生一"中"道"与"一"的关系,是理解"道"发展历程的关键。常见的两观点是"无中生有"与"道起于一",前者忽略"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后者则将"一"完全等同于"道"。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古人是如何理解数字1的。通过研究得到"一"应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示序数,二是作为"道"的别名,三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后两者由于形式上都为汉字"一"而易误为同义,因而采用数字法来规避并且突出这个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5.
董静 《文化学刊》2015,(3):102-103
《马兰花》是关于"两姐妹"的故事,弘扬的是勤劳善良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在我国,"两姐妹"的母题是姐妹家庭故事叙述的常用手法。本文从《马兰花》和"两姐妹"母题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两姐妹"故事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战略推进期的关键之年。"一带一路"受到了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百度上与此有关的词条高达759万。"一带一路"的故事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受众,如何把"一带一路"故事讲得精彩,讲得打动人心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努力完善"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针对"一带一路"的外宣工作,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媒体纷纷成立"一带一路"智库,但在成立之后没有产品内容的输出。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是产品不够,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三个自信"既是中国执政党自我认知的跃升,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力提升背景下中国走向成熟的标志。可以预见,"三个自信"将在今后的公共政策和对外政策等方面逐步体现。无论是公共政策方面的自信还是对外政策中的自信,往往都需要通  相似文献   

18.
"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包含该元素,郁达夫与海派作家更是在不同程度上对"性"进行了描写、叙述。本文着重分析两者创作"性文学"因受哪些因素影响而不同,以期为读者理解其"性文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于坚的"事件系列"诗歌是其诗歌作品中极具叙事色彩且最能体现其新诗叙事特征的一组诗歌。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理论的叙事角度为理论基础,从人称、聚焦和"跳角"三方面分别对这组诗歌进行文本细读,分析这组诗歌拥有的其他诗歌所不具备的审美特性,以期对于坚诗歌在叙事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