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春林是兼鲁迅学与比较文学于一身的学者。他的论文集《跋涉于文学高地》收入了有关鲁迅与外国文学(主要是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19篇。这些论文遵循比较文学的根本原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昭示出鲁迅受惠于时代,是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几乎同时起步的伟大作家一一"鲁迅属于全世界"的。李春林的学术研究具有世界性眼光,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否弃了韦勒克的"内外割裂"论,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内外兼融的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2.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5.
比较,仅仅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所使用的方法的属性,并不是它的学科性质,只有以"世界文学"的观念来比较研究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学,才能构成这门独立学科牢靠的基石。因此,应该借助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面广、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健全其知识结构,拓展其专业视域的深度和广度,调整其思维方式,帮助其树立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7.
尼尔·盖曼在其代表作《美国众神》之中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以高科技之神和媒体之神为代表的"新神"形象。借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和现代性焦虑的概念,笔者发现《美国众神》中的"新神"与其说是"神"不如说是寄托了人类欲望和崇拜的"物",而将物化神这一行为不仅表明了当代美国社会拜物主义盛行,更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隐藏在物欲背后的现代性焦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与批判将物化神这一拜物教在当代的全新异化,探索美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认为,作为普遍的本质才是认识论的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尽管胡塞尔沿用了传统意义上的本质术语,但是其本质的内涵与以往哲学大相径庭。基于《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沿着胡塞尔对认识论的现象学的研究路径,即"认识是如何可能的",来探讨"本质"的内涵,然后通过本质直观来寻求认识本质的直观明晰性,以达到对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把握,最后在本质变更法中对无法清晰地区分出不同的本质之"边界"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较长时间,我给环保方面的朋友或给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从"浅表"生态伦理延展到"深度"生态伦理的各向度,切中了生态危机根源,相信会给读者足够启发。当然,众多生态文明经典,如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史怀泽《敬畏生命》、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普里什文《大地的眼睛》、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弗雷泽·纳什《大自然的权  相似文献   

11.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12.
叶舒宪 《文化学刊》2013,(6):29-45,F0002,F0003
比较神话学研究的重心始终局限在文本主义的取向上,艺术学和艺术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异军突起,给文本主义的神话研究带来巨大刺激和牵引作用,使之逐渐摆脱原来的学科本位主义束缚,出现比较神话学与艺术学、艺术史研究良性互动的可喜局面。笔者着眼于人文学科,梳理这场学术范式变革的起因,称之为“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中国形象建构的"视觉危机"在西方传统的媒介叙事逻辑中,中国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表征系统。(1)华人学者彭增军通过分析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十年间的中国议题报道,发现两份报纸的涉华报道逐年上升,而且整体的报道框架是负面的。在政治问题或意识形态问题上,西方媒体则表现出了更为苛刻的报道立场,尤其是采取了极为显著的负面框  相似文献   

15.
曾巩的儒释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巩集》收录之佛门题记 ,虽于佛教不乏针砭 ,但独于释门人才之盛叹赏不已 ,并因之惋惜儒道之中 ,缺乏如此既高度敬业 ,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曾巩对比儒释两教人才之现状 ,以及人才选拔和储备情况 ,得出人才危机是儒道振兴的最大障碍的结论。本文透过作品 ,对其儒释人才观进行分析 ,认为曾巩对佛徒之赞叹 ,实际是对儒道门庭冷落之哀叹。所以其赞扬僧徒 ,丝毫没有改变他反佛之立场。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观照现实,反哺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英国当代文学家多丽丝·莱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之一,在其《裂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幸存者回忆录》等系列科幻小说中,以寓言式手法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这既是对当前全球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又展现了她对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忧之情,而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即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大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双方应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对于"《雅》《颂》之博徒"一句中"博徒"一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认为"博徒"一词需要在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合乎文本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汉代以来"博徒"一词的用法,结合骈文对仗的写法分析"博徒"一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博徒"一词确为贬义色彩,并且据此阐明刘勰的用意。  相似文献   

19.
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其代表作《童年与解放》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自然能力"和"文明能力"两个核心概念。作者认为当前过于偏向文本传授的教学方式乃纯粹"文明能力"的传递,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自然能力"的消逝。全书对创造力的呼吁引发了笔者对真理观和教师观的探讨:"真理"并不是恒常唯一的而是处于流动变化之中的;"教师"不是"真理宣讲者",而是创造力的"诱导者"。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治心",坚持疏导方针,不仅是多元价值冲突时代建立文明对话活动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