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木  周洁 《科学中国》2006,(6):62-63
在大爆炸中诞生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爆炸,正是大爆炸产生了包括时间、空间和物质在内的所有一切。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们找到了宇宙起源的一些直接证据。1965年,贝尔实验室的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大爆炸新说     
我认为,奇点并不是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的几何点,而是由纯能量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物质形态——不振动的超级弦。时间与空间是相互独立的,时间没有开端,更不是由大爆炸而产生。时间和超级弦的存在都没有、也都不需要理由,但可以肯定:时间和超级弦都先于大爆炸而长期存在,但由于超级弦非常稳定,以至于它在大爆炸之前的冗长岁月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当然,也没有其他物质能与其发生作用),因而时间的流逝也未对超级弦构成任何影响。这样一来,时间的存在就毫无意义了。  相似文献   

3.
两名美国数学家最近在上发表了一个新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认为宇宙产生于黑洞内部的大爆炸。宇宙学上标准的大爆炸模型是说宇宙诞生于13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自那时起,这个包含着无限的物质具有无限范围的宇宙就一直在全方位地膨胀。而在新的数学模型中,宇宙大爆炸是在已存在的空间内的某一黑洞中实际发生的爆炸。爆炸的冲击波向无限的空间膨胀,而留下有限的物质,即所谓的白洞。与不断吸进物质的黑洞相反,白洞会抛出物质。坦普尔说,最终,宇宙像超新星一样从黑洞中产生出来,但规模十分巨大。超出黑洞以外的宇宙和冲击波将存在于我们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除了无梦睡眠的那段时间外,每个正常人在一天中都会处于意识状态.意识是人类每天最亲熟、最不可怀疑的实在,但又似乎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怪异的“事物”,因为理解意识是一件自递归的(self-recursive)事情:我们需要意识来理解意识,我们需要有意识的体验、内省、观察、思考和实验活动来建立关于意识的理论.当我们试着理解、澄清或抓住意识时,我们就好像走在一条怪异的埃舍尔(Escher)楼梯上——尽管好像我们在越来越近接解开意识之谜,但实际上我们又回到最初的困惑.意识的这个自递归悖论所带来关于理解意识本性的困难曾被哲学家叔本华称为“世界之结”.然而,意识的怪异之处也正是它的魅力和重要性之所在,它总是不断激起人类理智的惊异和热情,让人去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5.
9月2日上午,学术报告《评“宇宙大爆炸”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进行,主讲人是国际著名相对论异议者许少知。    许先生开门见山指出:号称当代主流宇宙学的“大爆炸”说近年炒得火爆,但它到底是咋回事,连学富五车的院士都未必清楚。接着他说:“大爆炸”说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宇宙是约150亿年前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成。这奇点之外什么都无,既无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也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用哈里逊(E.Harrison)的话说,“宇宙不是在空间中膨胀,而是由膨胀着的空间所形成。”因此大爆炸说的要害是:…  相似文献   

6.
对于空间三维加上时间这个维度所构成的世界,我们都很熟悉,也很容易感受到这四个维度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平常,因此人们会认为只要有四个维度就能构建一个世界。爱德华·魏顿提出了一个具有十一维空间的M理论,认为除了平常的四维外,还有七维卷曲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只有在极高的能量状态下才能打开。可是我们似乎忽略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知道,意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它应该存在于几维空间里呢?你不妨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的意识:你能定义出你的意识的方位吗?你感受到它的大小了吗……这似乎是说意识是三维之外的东西,三维构建的世界拥…  相似文献   

7.
人工机器所表现出的智能在许多方面已远胜于人类智能,但它只能按形式规则进行形式转换,缺失了人类智能所具有的意向性。摆在人工智能研究面前的一个瓶颈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让智能机器具有意向性。围绕这一课题已诞生了许多新的方案,美国著名心灵哲学家麦金的“意向性建筑术”无疑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麦金认为,要想建构真正类似于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就得弄清人是怎样获得他的意向性的。因此,首先必须研究大自然是怎样设计和缔造了它。当务之急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它缔造人类智能的过程和“建筑术”。  相似文献   

8.
赖仲达 《大众科技》2012,14(4):66-68
大爆炸究竟是否符合科学根据,它违反能量守恒吗?宇宙大爆炸是否只是两个平行宇宙膜之间的碰撞?由于时间的无限性,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假定大爆炸真的不是宇宙的开端,根据近奇点定理,宇宙必然有一个开端,且一股能量一直保存于这个开端前后,这股能量是真空零点能的来源。宇宙中的时间不过只是能量转换(变换)的过程罢了。钟慢效应依据此解,也只不过是能量的碰撞而已,空间和时间只是两个相对的、却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有能量体和非能量体罢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时间,秒,只是人的一种定义,它不真实的存在,但它又可以显现出物体运动的过程,但必须有一个参考系作为两物体相对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补充科学:HPS的另一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索克.张(Hasok Chang)在传统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领域提出HPS可以实现它的补充功能。HPS实现补充功能称为HPS的补充模式或补充科学(Complementary science)。补充科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自然而不是科学。补充科学是科学的延续,它可以在科学还未能产生知识的地方产生科学知识,它主要有三种增加科学知识的方式:恢复、批判意识和新的发展。同时哈索克.张分析了补充科学与HPS其他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内史、方法论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并指出对专家科学实践HPS的补充功能为消除破坏科学和滋生教条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10.
首先,奇点是定义为一个无体积,但质量无穷大的点。有了奇点,物质的诞生之谜也就可以解释清楚了。那么发生大爆炸的奇点又是谁创造的呢?这个问题是一直困扰着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一个疑难,他们为此也提出了许多的猜想。对于这样的一个小问题,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相似文献   

11.
时间和空间是在一瞬间突然产生的,因此,不要问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未曾有过“大爆炸之前”这样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揭示大脑和意识的奥秘是当代科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对它的最大挑战。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理论。可望从根本上解决大脑与意识问题。一要解开大脑与意识之谜,首先耍弄清楚大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实际上,从基本的工作原理来看,大脑与计算机是完全相同的,它们都是通过程序的方式来工作的。所谓程序,就是由一系列信息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信息过程。程序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既成的信息控制过程,一个程序一旦启动其信息流就会顺序持续进行,直到程序结束。除非遇到外界干扰,否则不会自动停止。大脑和计算机正是利用程  相似文献   

13.
宇宙的含义简单地说,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组成,有“有限”和“无限”之说。宇宙有限,依据是一种“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所以是有限的;宇宙无限,依据的是一种哲学观,它告诉我们:天外有天,宇宙之大是难以穷尽的。这种哲学观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质问常常让人哑口无言——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宇宙之外是什么?由于人们对宇宙认识的局限,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看来还会继续下去。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宙”,即所谓“上下左右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一般来说,我…  相似文献   

14.
时空结构     
是什么推动时间不会停止而一直向前演进的呢?大爆炸。从时空更高一维去想像,大爆炸一直在产生时间,所以时间在往“外”。虽然我们无法想像更高一维的形态,但我们可以将空间中其中一维缩小到一定尺度,我们可以想像时空由不同薄膜叠加成一个“三维”立体图形。  相似文献   

15.
意向状态由于能与非存在事物发生关系因而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关系属性,同时也成了爱生惊诧的哲人智者的探索课题。20世纪以降,各种理论竞相争妍,最终形成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传统。前者从自然主义出发,试图揭示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说明它的基本特点和成立条件,建立关于意向性、意义、表征和内容的统一理论。后者站在自然主义的对立面,把意向性作为意识的基本属性和结构,着力探讨意识和意向性所以具有超越性的根源和条件。两种走向也有一致之处。这种一致最终导致了将它们统一起来的种种尝试。  相似文献   

16.
濒死体验是一类十分独特的意识活动,学界迄今未对其做出清晰的解释,且难以形成共识。非定域意识理论尝试对包括濒死体验在内的所有意识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做出解释。它的基本主张是,从濒死体验来看,唯物主义的心脑同一论存在缺陷。意识并非大脑的产物,大脑只是促发或“接收”意识;意识现象类似量子现象,意识可脱离大脑独立存在,即意识是非定域的。然而,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的批评表明,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基本主张难以成立。这不仅是因为非定域意识理论存在多个层面的内部矛盾,还因为它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和面临观测(证实)困境。对包括濒死体验在内的意识的研究,尽管不能完全放弃形而上学进路,但首先应坚持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7.
宁高宁 《华夏星火》2009,(12):69-69
不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一个企业内部,对它的管理者的评价一直在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和不同时间上产生不同的认识。虽然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努力,但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真正跳出以短期输赢论英雄的圈子。  相似文献   

18.
认知科学的兴起对心身问题和认识论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认知科学对心身问题的看法并没有根本超出近代机械论对心身问题的看法。认知科学对认识论方面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比较充分地回答了知识客观性、普遍性的来源,然而认知科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易经》把世界的形成归结为“阴阳”,认为阴阳二气演化并操纵着世间万物。这个远古的理论当然只是我们祖先的想象,不过却和当今的粒子研究有一点契合。如果我们把组成我们的物质看成“阳”的话,那么反物质就可以称作“阴”了。理论上讲,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称的,有组成世界的物质,就有与之相反的反物质存在。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该产生出同等量的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今天,反物质只能在宇宙射线和质子加速器中才能找到。那么那些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了解释反物质稀缺之谜,科学家提出了几个假说。反物质…  相似文献   

20.
本介绍的是一位科学家最近发表的颇为大胆的观点。他的这种观点尚属一家之言,他所提出的论据也不是很充分和有说服力。但是人们是否能从中多少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它能否对将来真正揭开人类之谜有所帮助?这是我们发表此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