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语:“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本文从内容上对《惊梦》一折进行了分析,“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以及春风飘送的“晴丝”,通过赏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热爱对爱情渴望的深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牡丹亭》戏曲语言“雕琢”,不如《西厢记》语言自然、爽朗,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我个人认为,语言的“雕琢”,正是《牡丹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语言的“雕琢”,体现了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细致揣摩和挖掘,是感情的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的传统诠释在于“以情抗理”,这一诠释并未彻底突破《西厢记》的言情模式;它往往突出了杜丽娘一线,而视其它情节的掺入为零乱、散漫、抵牾……实际上,《牡丹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从传奇的结构及其人物体系来看,一部《牡丹亭》A是在杂乱无序中,以“阴阳两界”、“花园内外”为转轴,建构了一个精致的二元世界:男性与女性、情与非情。二者间的矛盾统一突出了男性主体对传统(男性)价值体系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执著、愤懑、荒谬、空幻的情感历程。《牡丹亭》由此成为折射时代意蕴最精致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传世名著“临川四梦”为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其中《牡丹亭记》更为璀灿,世人谓为“四梦之冠”,与英国莎士比亚的不朽之作《仲夏夜之梦》遥相媲美,蜚声中外。对于《牡丹亭记》的源出,作者在《牡丹亭记题记》中有“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将孝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之说;还有的专家考证《牡丹亭记》传奇很可能出于明何大抡《燕居笔记》卷九之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些都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稍为更而演之”绝不是参照别人的作品信手挥来。“更”、“演”  相似文献   

5.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牡丹亭》的悲剧性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情节出发,探讨剧情的悲剧性,其中不乏争议。文章借鉴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着眼于《牡丹亭》剧本,考察汤显祖写作时重复使用的“寒”、“冷”等词语以及所营造出的寒冷、颓败意象来分析汤显祖戏剧艺术的悲情主义特色,我们认为《牡丹亭》与其说是一部情节悲剧,不如说是一部抒情悲剧。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中《闺塾》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闺塾》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  相似文献   

8.
虽说“才学”二字最早被用于清代的小说分类中,但早在明朝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中,就随处可见以炫耀“学问”为主要特征的才学痕迹。《牡丹亭》兼营诸种文体、庋藏经子学问、包罗华美辞章的特点,已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才学倾向。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以“临川四梦”构建应和时代的“至情”理想,他一生“为情作使”、“为情转易”,《牡丹亭》对至情进行了直接大胆的描写和歌颂。但是作为儒生,合理合法的社会准则依然会作为一个尺度保留在心中。汤氏试图在《牡丹亭》中构筑一个情理兼顾、存理遂欲的人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剧本叙事中爱情的发生机制和最终结局而言,《牡丹亭》明显不同于元明以来的爱情戏曲。在似丹亭》的文本叙述中,汤显祖通过曝光杜丽娘最隐蔽的心理区域,对情欲在女性生命意识中所占据的分量作出了揭示。在情欲被任情敞露的舞台表演中,《牡丹亭》文本世界中的杜丽娘逐渐被凝化为以性爱之欲为主体成分的人性欲望的具象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传奇《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于梦中结合,经寻梦不得后,她相思成疾,继而病亡.汤显祖因袭前作情节,避开她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让她死于疾病.但从深层次看来,这与《牡丹亭》的主旨、作者的儒家思想和传奇的奇异色彩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邯郸记》是"临川四梦"中仅次于《牡丹亭》的又一杰作。在《邯郸记》中,汤显祖把他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美妙绝伦的地步:他既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之梦,也写出了带有宿命启示色彩的神秘梦境。《邯郸记》无疑是汤显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总结。剧本借卢生醉生梦死的一生直接暴露与鞭笞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堪称晚明时代的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19.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剧坛首屈一指的巨作,它是以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蓝本的,杜丽娘是故事的主角,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关系到剧作的命运。汤显祖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杜丽娘的情感发展历程,并以点石成金的大手笔使杜丽娘的性格鲜活丰满起来。总之,《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使得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升到了话本不可食及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著名作家。在其最广为人知的传奇《牡丹亭》中,汤显祖将"情"提到了生而有之的高度,与"理"及"性"相抗,以阐扬自然人性的正当。但贯穿于汤显祖文学思想及戏曲创作中的"至情说",并非对"理"及"性"的完全否定,而是强调"情"、"性"之间度的把控,是明代主流思想由程朱而陆王复又回归程朱的反映。受罗汝芳及达观禅师影响,汤显祖的"情"虽有时混入了庄、禅的成份,但积极入世、醒世、救世始终是其思想观念及现实践履的主要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