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城市边缘区外来人口具有与城市中心不尽相同的特征,解构这些特征,是解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和空间行为的重要基础。笔者主要分析了上海市闵行区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与集聚成因,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空间集聚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外来人口集聚的重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造区域人口密度函数,分析了台湾地区6个主要都会区近30年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台湾中小都会区逐步取代大都会区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新兴区域;而且,台北等大都会区城市中心人口增长已陷于停滞,并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而中小都会区仍处于人口向都会区及其中心集聚态势。这样的人口空间变动模式主要与城市的集聚经济及大城市的规模不经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老年人流动行为愈发流行并成为超大城市的新现象,然而老年人不断集聚于超大城市,也对超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养老服务与公共管理等带来巨大挑战。主要根据2018年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和空间分析法,以上海为例,深入挖掘新时期中国超大城市老年流动人口的多维特征,可以揭示流动老人集聚引发的新问题,提出老年流动人口治理与调控的应对策略,可以为其他超大城市乃至全国老年流动人口管理及应对老龄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从2010年起,上海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总体规模开始同步放缓增长,而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上升趋势;流动老人呈“四低一高一近”特征,即低龄、低学历、性别比偏低、社保就地报销率低,且以非农户口为主、女性丧偶率较高、长三角就近流动为主,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且男性普遍高于女性,非农老人学历远高于农业老人。针对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的新特征与新问题,应依据“流动的公共性”治理理念,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上海老年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多项公共管理与服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大规模聚居行为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大了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的实证分析表明: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资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隔离给部分孩子的社会融合造成不利影响,给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困惑;教育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减少,致使聚居区出现了新的(子女)读书无用论;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教育资源已产生一定的洼地效应。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融合"为理念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常住人口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0美元阶段必须走“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服务进一步向中小城市均衡”的集聚型均衡发展道路。浙江城市化正处于集聚型均衡发展阶段,集聚型均衡发展模式是其必由之路。浙江应大力提升大城市的主导地位,建设高速轨道交通网以推进大郊区化进程,大力构建中小城市均衡的公共服务,形成中小城市内生的发展功力。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空间单元,以2012—2016年为研究时间尺度,阐述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特征,运用区位商分析各地市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集聚程度的时空特征,采用熵值法分析各地市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能力的时空特征,并把数据应用到GIS空间技术中进行可视化研究,旨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全面把握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研究发现:2012—2016年安徽省现代服务业行业发展优势明显;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在市域尺度上集聚程度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的空间特征,综合发展能力呈现出"三核并驾,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2012年、2016年集聚程度和综合发展能力空间格局差异变化并不明显;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综合发展能力空间特征存在关联,通常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市综合发展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外来就业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市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又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较多,因而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口。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广州市居住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地和在广州市居住不满一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一年以上的人口达48.7万人,本文把这些人称为外来人口,这些人相当于广州市户口的常住人口总数的8.5%。广州市外来人口总数仅次于北京、上海两城市,外来人口占本市常住人口的比例则高居各大城市之首。在广州市众多的外来人口中,38.8万人是就业人口,占外来人口的75.6%。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就业人口,对广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侧重于研究其对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长期以来执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的城市化方针,使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人为抑制,造成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三大问题: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性。本分析了大城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地位;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比中小城镇能产生更好的集聚效应;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发展应得到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急速膨胀、外来人口大量流入、人口分布发生变化、人口调控任务繁重等人口发展新形势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反过来,教育资源布局、教育政策的开放与包容程度等也会对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产生新影响.妥善应对这些新挑战与新影响,教育部门需要尽快贯彻落实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基础教育规划,建立基础教育学位供需监测机制,学习借鉴国外大都市的历史发展经验,把握契机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2007—2019年数据,利用门槛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开放水平等变量,实证考察了城市区位因素对产业集聚外部性发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产业集聚对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作用。结果发现:从长三角地区总体来看,多样化的集聚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创新产出,而专业化集聚模式则相反。且上述结论在经过替换变量后仍然成立。城市的人口规模呈现显著的门槛效应,多样化的集聚更适合于大城市。此外,专业化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更易于从较高城市的开放水平中获益;邻近城市的产业专业化集聚给本城市的创新产出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云南省2000、2005、2010、2015年的人口与经济指标和云南125个县(市)的空间矢量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技术(GeoDa和ArcGIS),运用Moran I指数、Moran I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揭示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形态、集聚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总体上变化不大,滇中地区、滇东北部分地区为高-高型,滇西北、滇西南地区为低-低型;经济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大致吻合。基于人口、经济的双变量分析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最终以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把云南省划分为高-高型、低-低型、低-高型、高-低型4类,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人口—经济结构形态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呼和浩市二环以内的1861个餐饮设施为研究样本和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Ripley'sk(d) 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呼和浩特市总体餐饮设施及不同经营类别餐饮设施的分布与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餐饮设施总体空间分布沿商业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特征,呈"东多西少"的格局;以海亮广场、摩尔城、万达广场等代表的典型商圈周围餐饮设施分布密度极高,呈集聚状态。不同经营类别餐饮设施空间集聚均呈"先增后减"态势,但是空间尺度存在差异,其中传统菜类餐饮设施选址范围最大,休闲菜类餐饮设施选址范围较大,时尚菜类餐饮设施集聚于特定区域。  相似文献   

13.
协调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发展、实现教育人口与资源间的"空间匹配"是提升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当前,各型大城市普遍存在超规模随迁子女,造成小学段教育资源承载压力高于初中段,并表现为学龄人口结构失衡、公办教育资源承载力有限、地方财政经费供给吃紧以及教育用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协调大城市空间发展与人口吸纳关系,加强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依据"管理幅度"调整大城市人口净流入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加大省级统筹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以此促进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相关省份官方网站搜集整理了大别山3省36县(市)共181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洛伦兹曲线、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索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约占17.13%;传统医药类占比最低,约占4.42%。(2)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县(市)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型分布格局。(3)在空间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集聚区、2条带状集聚区、6个次级集聚区,呈现高集聚性特征,标准差椭圆呈现“西北—东南”走向。依据上述分析结果,从区域协同、特色发展、技术加持、产业集聚4个层面提出了大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城市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社会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城市危机协调机制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城市危机形成和危害的社会化,决定了大城市危机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政府转变职能、组织参与者多样性特征、组织结构的开放性网络特征,决定了危机管理组织的社会性特征;危机资源管理、危积墩助过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危机管理协调的社会.巨。这些方面要求大城市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的社会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一部小说《镇与城》以传统手法叙述了马丁家族从小镇加洛韦到大城市纽约的兴衰胜败,以彼得的视角转换为中心,呈现出加洛韦的自然空间、大城市纽约的社会空间及彼得心理空间的变化过程。各空间的呈现产生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强烈碰撞以及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面对现实的迷茫。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为例,采用landsat5 TM影像研究南方丘陵区小城镇热岛效应空间分布的特点.研究表明,由于丘陵地区海拔高度的差异性、城市发展规模和小流域水体性质的空间差异性,使得这一类型地区地表热力空间分布有着明显区别于大流域或平原地区大城市的特点:1.热岛强度明显不如大城市;2.分布于丘陵地带的裸岩和林地表现出了较高的热力性质空间分异;3.同一地区的清洁水体和浑浊水体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热力性质空间分布特征,清洁水体平均温度较低,空间变化缓慢,浑浊水体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8.
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产业工人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产生了密集需求。基于L市N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经历了块状发展、空间集聚和区域协同集聚三个阶段。其中,经营主体的草根性、集聚空间的便利性和区域协同的引导性构成了产业集聚的主要特征,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流动与多元则构成了产业集聚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制度化和市场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下,政府统合、校企合作和人才共享共同促成了一种总体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生态。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持续与升级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充分供给,这就需要从内容、观念及互动模式等方面持续优化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9.
全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人均经济指标等)的地带性差距继续扩大,省区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特色更加区域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分工显现端倪。与产业集聚和发展水平相适应,出现了大城市集聚区,人口城市化出现了新格局。另外,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也出现了新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楚雄市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不仅是更好地发挥州府中心城市对州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关键之举,更是楚雄市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群发展,扮演好滇中经济圈增长极角色,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战略举措。特色大城市,对于楚雄过去是一个梦想,今天它成为了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明天将会成为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