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价格改革是沿着理顺价格关系,逐步放开价格的方向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把放开物价与理顺物价简单地等同起来,是对价格改革的一种误解。 一、价格改革的尝试与困境 我国价格关系不合理,最突出的是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初级产品价格偏低。经过十年改革,这方面的状况已有大的改善。如1987年比1978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提高了99%,其中粮食价格提高1.4倍,棉花和油料价格提高62%,烟叶、糖料价  相似文献   

2.
价格作为利益分配的工具,牵连着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本文试图从价格改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怎样确保价格改革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谈几点看法。一、我国物价变动的趋势自价格改革以来,我国市场物价变动有激有缓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价格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1979—1984年为第一阶段,价格体系的改革是以调为主、以放为辅,这一阶段市场零售物价总水平逐年上升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价格改革,物价总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否说明价格改革必然会导致物价总水平较大幅度的上涨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的20多年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忽视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得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所面对的市场价格,处于一种极不合理的状况: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连续三年的物价大幅度上涨,使商品的价格特别是副食品的价格呈现出失控的状态。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有人怀恋过去平稳的物价政策,认为物价上涨就是形势不好,物价不动才是“天下太平”;也有人则与此相反,认为物价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强调“稳定物价”,不利于价格改革的深化,削弱了人们对物价正常升降变化的心理承受力,因而主张转变这一“非商品经济的物价观念”。笔者觉得这两种意见都有失偏颇,原因在于他们对稳定物价的概念以及物价运动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不清楚的、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受全球经济因素的影响,物价上涨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当前我国CPI仍处于高位,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尽管在经济工作中,中央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物价上涨问题仍很突出,这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调查,1-7月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扬7.7%,而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省,其物价上扬程度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监测,仅黑龙江省7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为6.7%,而这一趋势在未来几个月将进一步延续的推论也早已存在。面对物价的冲击,备受人们关注的年轻一代大学生又采用怎样的态度与方法来应对呢?  相似文献   

6.
1998年全年平均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26%和08%,这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年度价格总水平的首次下跌。当前我国物价持续走低的特点、原因和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是什么?国家怎样解决物价持续走低的问题?在经济常识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一、物价持续下跌的特点1持续时间长1998年1月—1999年5月物价同比指数表指标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991992993994995商品零售价格同比-1.5-1…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价格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理顺价格关系、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的。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定价产品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价格结构明显变化,各行业盈利水平差距缩小。但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迅速,破坏了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投机倒把和企业乱涨价成风,使价格复归,出现新的结构扭曲。因此,如何进一步理顺价格结构和加强对物价的有效管理,仍是深化价格改革的关键所在。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物价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尖锐问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决定指出:“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合理的价格是保证国民经济活而不乱的重要条件,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充分说明了全面改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2008,(2):10-10
一是期盼物价降一些期望2008年物价能稳住.一些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能回调到合适的位置!二是期盼工资增一些"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面对普涨的物价,这一民谣形象地把人们对增加收入的迫切愿望表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但对物价形势不必过于悲观.从通货膨胀的压力来看;一是投资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加之地方预算外的投资规模较大并难以控制等,仍将对今年的市场物价产生较大压力.二是今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以及由此拉动的企业工资上升,将促使居民收入水平较大幅度提高,如果这些新增收入投放市场,将拉动物价上涨.三是去年的价格改革出台措施会继续对今年的物价产生翘尾影响,加上今年将陆续出台一些新的调价项目.也将对今年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四是目前85%以上的生产资料和95%以上的消费资料价格已经放开,对这部分价格的监管难度加大,在供求矛盾突出时,易出现价格上涨.五是从居民消费心理看,涨价的预期心理较强,当供求矛盾突出时,消费心理的较大波动会加剧物价的上涨.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央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要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项决策顺乎民心,也符合实际。因为价格改革同工资改革一样,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关键环节,但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由于缺乏成熟的准备和规划以及其他种种原因,正面临着困境,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已成为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工资与物价挂钩是指货币工资随物价的升降而相应变动(以下简称挂钩)。近来,有关挂钩问题引起经济理论界的热切关注,众说纷纭,争论激烈。然而,目前一些争论,限于消除当前通货膨胀影响,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致降低的角度。我认为,应放开视野,拓宽思路,从价格改革的全局来讨论和考察挂钩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一论断,指出了价格体系改革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紧迫性。不改革现行的价格体系,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便无法进行。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是在改革旧中国极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历史上,它对于保证我国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稳定市场物价,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价值规律和其他历史原因,致使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  相似文献   

14.
1994年我国相继出台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多项重大改革。从总体上看,全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势头很好,国民经济处于持续、快速、健康的成长之中。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通货膨胀严峻,物价涨幅过猛。解决好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为了有效地抑制物价涨幅过猛,必须对当前物价走势、水平及其特点和造成物价涨幅过猛的各种原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金家林先生认为,近年来,人们常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是不科学的,也不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情况。通货膨胀是指“通货”的“膨胀”,即货币供给超经济需要的过量增加。而物价上涨,则指物价总水平上升。二者有密切联系,更有重要区别。从现象上看,“通胀”是货币现象,物价上涨是价格现象。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最近指出:“在治理、整顿中要保教育。对教育不但不压,还要加强,这要作为一项重大政策定下来。”邓小平同志最近又一次强调,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些都再一次体现了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这些重要指示,落实这一项重要政策,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抑制通货膨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北京大学教授胡代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平抑市场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看来中央是下了决心。当前要统一认识。舆论宣传、思想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货膨胀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经济领...  相似文献   

18.
物价问题,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制定计划、企业管理、财政收入、人民生活都与此休戚相关,息息相通。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价格的变化?解放三十年来我国物价水平运动趋势如何?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自然要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稳定物价,实质上是对市场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控制问题。价格总水平能不能稳定?怎样才能做到基本稳定?调整物价是不是稳定物价的要求?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学术界颇有争论。这里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关于价格总水平能不能稳定的问题,有些同志持怀疑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在我国的价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资金价格呈现市场价格与管制价格双轨并行特征。针对资金价格市场“双轨并行”的情况,从一脉相承的价格双轨制改革的创新角度引申到资金价格双轨制,并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双轨道框架内,通过VAR向量自回归方法分别比较研究了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渠道作用于消费、投资、物价和总产出水平等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传导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传导效应都不显著,且存在和理论相悖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利率调整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