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辅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修订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效能感量表》,对8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不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农村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根据这些群体差异提出了辅导策略,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尤金.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多来源于他生活的悲剧和创伤体验,其自传性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更是他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经历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症状,可以证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创伤作品。奥尼尔通过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进行自我疗救,达到了灵魂的宁静,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尤金.奥尼尔一生的创作多来源于他生活的悲剧和创伤体验,其自传性戏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更是他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作品中人物的创伤性经历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的症状,可以证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创伤作品。奥尼尔通过对个人和家庭创伤性记忆的书写,进行自我疗救,达到了灵魂的宁静,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自我分化关注个体的自我感从其情感所依附和寄托的多世代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它是个体成长的一项关键任务。原生家庭对子女的自我分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背景下,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由于过度强调彼此的情感黏附,从而阻碍了子女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分化。作者基于自我分化理论,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以协助亲子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丧失与自我调适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丧失.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主要人际关系的丧失,即家庭悲剧、失恋、同学关系冲突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可能伤害,并提出了如何避免或减少伤害的自我调适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Murray Bowen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时确立的"自我"水平可通过自我本人作出长期的努力去改变。《飘》的主人公斯佳丽由于家庭影响而呈现出较低的原生自我分化力,但在经历了三次婚姻、几经努力后,最终实现了自我分化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情绪健康方面有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构建良好家庭和学校环境,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和同学要积极关注、有效劝说。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沙盘游戏治疗在大学生原生家庭问题疏导中的运用。在学生原生家庭问题团体辅导过程中,将沙盘游戏治疗融入其中,借助于信息化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探索,咨询效果良好,对于他们原生家庭问题的克服、自我觉察与体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状态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状态量表,对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408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研究表明,交际交友困扰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中影响最大,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自我状态的心理能量处于中等水平,在大学生自我状态的五个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哺育型父母自我状态,得分最低的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成人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对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具有显著负相关。积极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状态,有助于缓解大学生人际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欧文·亚隆的团体心理治疗是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衍生出的治疗模式.团体心理治疗通过团体的互动性,在温和、支持的氛围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并通过疗效因子改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通过论述存在主义团体心理治疗中的11种疗效因子的作用,即希望重塑、普同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关系、团体凝聚力、宣泄、存在意识因子对心理治疗的影响,为团体心理辅导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困扰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对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人际关系困扰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的灵活性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论著《学记》中这两句话,从反面立意,明确地表达了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当今师范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调查发现,现在的师范生存在着较严重的人际关系不良现象,其原因和表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进入师范的学生,多数曾是家庭里的宠儿、中学时班级里的佼佼者,很容易产生过高的自我评价和骄傲心态。这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或者全然不察,或者心存不服,唯我独尊,这是师范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以某高校4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调查大学生人际关系及自我接纳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一、大四学生人际困扰程度较大二、大三学生严重,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以东莞市555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相关密切;人际关系、网友自我表露行为以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是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社交恐怖症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社交恐怖症的症状虽然在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其成因却各不相同。总体上来说社交恐怖症的成因有四种:社交经验缺乏型、社交自我回避型、突发事件诱导型、原生家庭创伤型,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咨询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黄希庭等人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658名初一至高三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试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被试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发展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特殊自我价值感则具有分离和分化发展的趋势,人生目标、学习成绩、家庭人际关系、参加文艺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等五项因素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都处于中上水平。(2)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的灵活性对交谈困扰、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4)交友困扰、交谈困扰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交谈困扰对自我的灵活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韬 《教学与管理》2021,(12):15-17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条件的丰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家庭环境对于孩子行为与情感的塑造作用也不言而喻,从原生家庭入手探讨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会给亲子关系带来伤害,使问题学生心理焦虑及内心冲突加剧.本文结合原生家庭、家庭治疗、教育心理学等前沿观点,梳理问题学生的原生家庭情感模式,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促使其增加自我效能感,拥有幸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行编制的现实—理想差异量表和SCL90对193名18岁至30岁的青年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青年被试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普遍存在差异;自我差异除了道德自我差异外普遍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青年的总自我差异对总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生理自我差异对躯体化、强迫、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自我差异对抑郁、敌对、恐怖和偏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50名女大学生分班测验,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略作修改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使用SPSS11.5软件处理全部数据,分析核心自我评价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检验,证实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满意、家庭满意、负性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行为评价和人际关系7项因子皆相关,与正性情绪不相关,确认了核心自我评价可以很好地预测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的结论,并就二者之间的正确确立与联动予以了延伸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