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量词“位”是由名词“位”的“位置”义引申而来。其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时期,自量词始,由于其时量词少,其称量对象较广泛,是一个普通的称量人的量词,故其用法并不像现代汉语中单纯。在量词称量专职化的进程中,由于“位”所传承的来自名词的表尊敬的情态陪义的诱因,使它在量词专职化的进程中发展为主要用来称量具有尊敬色彩人物的量词。  相似文献   

2.
抚州方言中“个”的用法灵活多变,作为助词的用法是由量词用法语法化而来的,虽然普通话的“个”也存在着语法化现象,但抚州方言“个”的语法化表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抚州方言量词“个”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周纯梅 《文教资料》2006,(2):186-187
本文揭示了新化方言量词的指示代词用法和结构助词用法。作者主要通过量词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语法功能论述了量词的这些特殊用法,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名词,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本文分析了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这些用法。  相似文献   

5.
郑绮 《现代语文》2009,(11):101-103
衢州地处浙江西南部,衢州方言属于吴方言处衢片区。在衢州方言中,“葛”可作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连词。本丈重点描述了“葛”的定冠、指别、助词、量词四个用法间的相通之处和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作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和连词时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交文和元刊杂剧看量词“个”的发展,“个”不只称量范围扩大,而且语法功能扩展,作为宾语标记用在动词和非典型性宾语之间,这是“个”量词用法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盘"量词用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盘”,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量词。它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通用动量词用法。本试图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上,描绘“盘”的各种量词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扬州方言重叠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通话相比,扬州方言有着颇具特色的重叠方式和用法。本文就扬州方言名词、量词、动词中较有特色的五种重叠式,即名词“AA子”式、量词“AAA”式、量词“一/几AA”式、动词“VVR”式、动词“VV的”式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崔尔胜 《学语文》2009,(5):41-42
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称量对象截然二分,不相混同。前者称墨植物。如“一棵草”,后者称量颗粒状物体。如“一颗石子”。但如果阅读一下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棵”与“颗”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相混的。这说明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截然二分的用法有一个发展过程。量词“棵”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巩固期。  相似文献   

11.
遵义方言的助词“把”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独自的一些特点。本文从“把”对数词和量词的选择、“把”的句法分布、“X把”的语法意义等三个方面对遵义方言助词“把”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湖北阳新方言中"到"字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话中,“到”一般用作动词,而在湖北阳新方言中,“到”还有介词、助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用法。  相似文献   

13.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阳城方言属于晋语区山西晋东南方言中的一个地点方言,同普通话相比,阳城方言有不少自己的特色,文章试图对阳城方言中一个极为活跃的语言成分"圪"进行描写和研究,以期说明阳城方言中"圪"的特点."圪"是个入声字,基本用法是作词头或词嵌;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等.  相似文献   

15.
邓帮云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50-51,69
“盘”本是表器物的名词,后逐渐产生量词用法。本文通过对量词“盘”的分析,试图说明它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北端,这一区的方言属于山西方言云中片.此方言中的"个"存在大量的非量词用法:"个"可以构成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名词以及副词.对大同方言中带"个"字语料进行分析,并充分描写"个"在大同方言中的非量词用法,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务川县")的方言中有大量丰富的量词,与汉语普通话量词相比,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其特殊性决定了务川方言量词的研究意义。务川方言量词中存在较多的重叠现象,通过重叠,除了表现称量功能外,还能作多种句子成分,表达周遍性、逐一性、多量性、少量性等意义。文章从务川方言量词的重叠出发,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务川量词重叠进行描写分析,这有益于深入了解务川方言量词的重叠现象及其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里,量词的表示法很多,不同的名词必须用不同的量词来修饰,以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英语中的量词用法又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之一。对于学习外国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如何处理英语中的量词的用法是较难掌握的。本文拟就汉语量词“一群”为例,作一初步探讨。在汉语中,量词“一群”是最常用的词之一。其含意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或动物”。是处于动态中的“一群”还是处于静态中的“一群”或是情态  相似文献   

19.
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字。它作为词头在晋语词汇的构词中有很强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圪”在晋语中有个特殊的用法,它常常作为虚词用于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前表示“小”和“稍微”的意思。文章试图通过对“圪”头“小”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研究,从而深入探求“圪”的语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长阳方言中的数量词的特色用法进行了周遍性考察。描写了长阳方言序数词的引中用法、特殊的零数和概数表达方式,以及量词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