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要经历从初读到细读、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要真正把课文读懂,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要潜心会文。加强细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细读者,使之与课文融为一体,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呢?  相似文献   

2.
蚯蚓问答谁敢动我有个人牙痛,但他又怕拔牙会更痛,所以一直不敢去看医生。这一次实在是受不了,于是他就鼓足勇气去看牙医。当他看到钳子要伸入他口中时,却又怕得不让医生动手。于是医生要旁边的助手拿来威士忌酒,并给他一杯然后问他:“现在有勇气了吗?”“没有!”他老实地回答道。接着医生再给他第二杯、第三杯……医生问他:“现在怎么样?是不一群蚯蚓跟着蚯蚓妈妈向前爬行,那只最小的蚯蚓问道:“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妈妈说:“孩子,你爸爸跟着渔夫钓鱼去了。”是勇气十足?”那病人竟挺起胸膛说:“现在我倒要看看,还有谁敢来动我的牙齿?”…  相似文献   

3.
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采用“一朗读、二理解、三归纳”的三步阅读法 ,很有帮助。一、朗读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学习文言文时 ,就首先要进行朗读。通过朗读 ,感悟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词句的含义。朗读时 ,可采取粗读———细读———诵读的方法。粗读课文 ,是先朗读数遍 ,达到读准字音、认识生字、生词、断句等 ,并能说出文章的基本内容。细读课文 ,是联系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关系去思考 ,琢磨词句的含义 ,基本读懂全文。诵读课文 ,是我们凭借粗读、细读的基础进行离开课本去朗读 ,也就是所谓的朗读成诵 ,这样 ,…  相似文献   

4.
朱莉 《早期教育》2011,(7):68-69
【镜头一】5岁的刚刚是个小捣蛋,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小朋友们都叫他“刚大胆”。可是,刚刚却有个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怕打雷。一碰到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地粘在妈妈怀里。动也不敢动。  相似文献   

5.
《劳动最有滋味》是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此课继续承担落实“练习给课文分段”的任务。根据课文特点、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 ,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可采取“抓整体 ,做细究 ,重梳理”的思路。即抓好整体感知与回归整体两大环节 ,展示学习全过程 ;注重训练点 ,做好品词析句 ,细读深究 ,把握好引导体会的认知过程 ;梳理所得 ,落实叶圣陶先生“课文是个例子”的思想 ,让学生有所得。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整体感知 ,理清文路。1 揭题。板书 ,齐读 ,思考 :读课题你觉得课文会讲些什么内容?你是怎样认识“劳动…  相似文献   

6.
一、应学透教材中的课文 一是从文章的主题入手.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如《春》这篇课文,主题就是描绘春景美好,催人奋发.根据这一个主题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这样安排:要学生细读课文时考虑:春景的美好表现在何处?找出描写春天的主要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再思考,除了这些春景描写的段落之外,开头和结尾的几段在结构上有何用处?通过讨论,明确开头是总写春光,结尾引出对人的描写,并直接赞美春天,启发人们深思.然后具体分析文章各有什么特征?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领会春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8.
《丰碑》一课的末尾以“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 ,要紧紧抓住这一中心 ,逐步展开 ,把读贯穿阅读分析的始末 ,引导学生领悟教法 ,运用学法 ,紧扣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一、预习导评 ,感知课文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按先整体预习再部分预习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预习提示”及“思考·练习”的题目 ,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如 :1分段 ,写段意 ;2说说“丰碑”的意思 ,理解“丰碑”在课文中指什么 ,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 ;3画出全文中心句 …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指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吃透课文。而提问也有讲究。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问凡是涉及到课文思想内容,意思表达(如重点词语)等方面的本质性问题,往往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当学生熟悉课文后,如果避开现象性问题而围绕本质性问题提问,即抓住重点、难点提问,往往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三味书屋》,教师提问:“鲁迅为什么要在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这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抓住这一本质性问题即文章重点提问能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个别教师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五年级阅读速度的具体要求是:“能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仅能够使他们快速获取信息,拓宽知识视野,而且可以增强阅读能力,发展智力。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第二组课文中安排了一项新的阅读训练项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即速读训练,通过“导读”、课后的“思考,练习”.“读写例话”对训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下面就这一组课文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一、要使学生明确速读训练的意义和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作用□山西白建华曹玉瑾我们都知道,准确地把握教材,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除了细读课文,细读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小学八册语文阅读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心思想是课文的灵魂和统帅,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标志着对课文有了全面的、深入的、本质的理解。如果学生读了一篇课文,只知道它的主要内容,那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还没有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内在联系,其阅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小学八册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本册的介绍中指出:读一篇课文“不仅要了解主要内容,而且要掌握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活动设计说明 :在每单元学习之前 ,通过这样的活动课 ,组织学生预习本单元教材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调动多种感官 ,开辟各种渠道让读写走入火热的生活 ,把生活引进读写大课堂 ,切实把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需要。我们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有目标、有重点的整合、处理 ,完成“导读”、“读写例话”、二至三篇讲读课文的细读任务以及阅读课文的学习任务。下面笔者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四单元课文为基础 ,根据“注意事物的联系”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组织活动。一、活动目标 :1 以“活”的内容 ,调“动”学…  相似文献   

14.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中心在教师分析课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不能只是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而要在此基础上提高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逐步理解,已经基本上深入了课文,对重点词句的意思也有了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读的时候,自然会在头脑里闪现出一幕幕的片断,这样,对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中心有很好的作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在细读课文中,学生读的过程,看见“冒”字,通过学习,理解其意,脑海中自然会出现“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画面,读到“有的……有的……有的”,自然会…  相似文献   

15.
质疑三步     
李艳 《江西教育》2003,(22):23-23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怕的是学生无疑。学生不喜欢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自然不能发现可疑之处;或害怕提错,被人讥笑,遭到批评,乃至有疑而不敢提。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错了,不指责,而是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疑对了,疑好了,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求疑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林海》一课时,学生提出课文中三次出现“亲切”、“舒服”两个词是不是重复的疑问,老师应马上给予鼓励,指出这一疑问涉及到课文的重点。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运用精心设计的板书,艺术地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画出“她”和“我”分别是谁 ?看一看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 .根据预习提示读课文 ,画出文中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二、细读课文 ,探究解疑(一 )学习第一部分 (1~ 4段 )1.课文讲的是阮恒给一个小姑娘输血的事。指名读课文前四段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姑娘输血呢 ?从哪个词看出情况危急 (迫在眉睫 )哪些句子又写出了迫在眉睫 ?指名读句子。2 .思考为什么要小孩给小姑娘输血 ?(1在场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2只有在场的几个孤儿可以给她输血。)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用“如果……就…  相似文献   

17.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18.
1.阅读能力从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来,这个实践又主要来自课文的学习,因此,课堂的学习和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许多行家都认为,课文的学习,对阅读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只有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篇课文,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阅读能力,如何学好课文? (1)要听好课。做到;A.课前做到“三个在前”,即预习在前、设疑在前、思考在前。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围绕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及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自学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生疑设疑,思考解题答案。B.课中做到“五听”、“五记”。“五听”即听疑点解答、听知识点分析、听知识规律阐述、  相似文献   

19.
我对讲读课文,教学过程常用“五环法”,力求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简介如下:《计划两则》内容浅显,易读好懂,也采用了这一教学流程.一、自读。要求同学细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练习.1.关于“计划”:(1)查字典、词典,了解“计划”一词的含义.(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明怎么样的工作或学习是有计划的?剖析一个例子,说明“有计划”的特点、好处.(3)作为应用文体裁的“计划”,有什么特点(参考“预习提示”)?  相似文献   

20.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设计特色: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流程:一、细读,感知文本1.读课文,识生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再用钢笔在生字栏里描红。(重点指导“凯”、“殖”、“染”、“胁”等)2.读课文,读通顺。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要争取读得通顺、流利。遇到自己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3.读课文,明文意。读了几遍课文,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